张建春,汇龙中学教务处副主任。他把周围的许多生产生活要素作为环境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开创了特色鲜明的环境教育课程。他曾被评为全国创建绿色学校先进教师,汇龙中学也获得了“全国绿色学校”的荣誉。
前不久,江苏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推进会在常熟市虞山镇举行。200多位来自全省环保系统、有关学校的负责人参加了推进会。来自我市汇龙中学的张建春老师作了题为《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学校》专题讲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介绍,把汇龙中学特色鲜明的环境教育呈现在了与会者的面前,赢得大家的高度评价。
作为南通市唯一一所全国绿色学校,这几年汇龙中学的环境教育特色鲜明、备受瞩目。荣誉离不开汇龙中学师生的共同努力,而在背后还有一位钟情绿色、创意绿色的园丁——全国创建绿色学校先进教师张建春。
环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他们联系着家庭、联系着地球村的未来。如何使学生成为环境教育的主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给他们创设更大的空间,释放更多的能量?张建春有一个大胆的创意——组建汇龙中学学生环保协会。创意诞生,行动随之付诸实施。首届环保协会提出了垃圾分类的主意;第二届环保协会提出了环境管理的好办法:层级管理和循环管理;第三届环保协会参与了“百杏园”建设,使其成为汇中校园一项标志性景观……如今,汇龙中学学生环保协会已成立七届,200多位学生先后在环保协会任职。在他的指导下,七届学生环保协会都用自己不同的创意和风格引领全校学生参与环境教育。
作为引领者,张建春又在探索学校环境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切入点。环境教育虽然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能与学科教育发生矛盾冲突,也就是说不能与之争时间、抢空间。怎么做?首届学生环保协会提出的垃圾分类的主意,给了张建春启示,使他有了灵感。他在全校喊出了“垃圾可以变资源、变财富、变风景、变健康、变助学……”的口号,把一系列的“变”演变成一连串的实践、一次次的创新。
张建春提出了具体实施办法。在教室一角设立“环保角”用于垃圾分类,解决了空间问题。垃圾分类和回收的时间都在课间,解决了时间问题。每一个人都要坚持做好垃圾分类,使相当于自己成为一名环保人。自2001年至今,环保角共回收废纸9700千克,易拉罐210800只,塑料瓶330300只,回收金额达7万多元。仅回收废纸一项就相当于少砍大树165棵,节省25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
张建春没有满足于此,他把垃圾分类回收积累的资金成立了“环保基金”,用于购买盆景、树苗,建设了百杏园、玉梅园、“湖边秀色”等汇龙中学绿色生态景观。用环保基金购买吸尘黑板擦、酸醋等,给师生制造了一个清新健康无尘的环境。用环保基金资助贫困志坚的学子,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到目前,接受环保基金资助的学子已有20多位。汇龙中学还树起了“环保助学碑”以纪念此项创举。
在找到环境教育的切入点后,张建春从这个点上不断深化和衍生,最后形成一张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环境教育网络。他制订了零垃圾班级、零垃圾校园的标准化建设条例,形成了持续改进的六版《汇龙中学环保手册》,环境标准化机制应运而生。张建春制作了具体的“绿色班级”评比要素表,每个月都要对各个班级进行打分,每学期评出绿色班级,发给奖牌。师生们积极响应,在争创绿色班级的活动中表现踊跃。
如今,张建春又进一步探索把环境教育的绿色种子向家庭、社区、社会播撒。“以全国绿色学校为辐射源,通过学生向千万个家庭、社区传播绿色理念,从而提高家长、居民的环保意识,改善家长、居民的环境行为,最终达到提高整个社会的环境质量”。这是张建春新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