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利冲,兆民镇农民经纪人,从2002年开始贩运龙虾。依靠诚信经营,把启东小龙虾送进了上海国贸大厦,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致富路。
5月25日早上5点钟,唐利冲就和妻子起了床。勤快的农村人起得特别早,5点半后,他设在村口的龙虾收购点上,已经来了好几个卖龙虾的村民。过秤、记账,一天的生意又开始了。
唐利冲,个子不高,身材清瘦,脸上道道皱纹是岁月雕琢的印痕,也使他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显得老些。
今年43岁的唐利冲从小就经历过生活的磨砺。4岁时就没了母亲,是父亲含辛茹苦地拉扯他们兄妹6个长大成人。18岁时,他就到建筑工地上做小工,与其他兄弟一样都是自己赚钱盖房子娶媳妇。兆民镇各村水面利用率高,家家户户喜欢养鱼养蟹。七八年前,唐利冲发现,泯沟里的黄鳝特别多,营养价值好,城里人喜欢吃,城乡价格差别大,投入资金又少。于是,他就开始贩黄鳝。先是贩到汇龙镇,后来渐渐贩到上海。乘大客,挤公交;早出晚归,风雨兼程。几年辛苦,唐利冲不仅改变了家庭经济状况,还小有积蓄。
2002年,一直跑上海铜川路水产品市场的他,敏锐地看到龙虾在上海很“吃香”。回到启东,他马上考察市场收购价,还认真测算了运输成本、损耗、人工等费用,他认为只要经营得法,利润空间不小。第一次,他收购了100公斤龙虾拿到上海铜川路水产品市场,连放在什么地方卖都不知道,只好挤在原先贩黄鳝认识的一些朋友摊边。虽然来回一次很辛苦,每天只能赚个几十元,但是,他毫不气馁,继续每天在那儿摆摊。新的生意刚起步,唐利冲坚持货源好、守信誉。两个月后,他有了第一批固定的顾客群,每天贩运的龙虾也从几百公斤增加到上千公斤。
“做龙虾生意最讲究的是诚信。”唐利冲说,“个重在0.7两以上的龙虾送往常熟等地市场,上海市场销售是以个重在0.5~0.7两之间的中型龙虾,哪怕货源再少也不能以次充好,以小充大,欺骗客户。”
路是走出来的,生意是引出来的。三四年间,他的生意越做越顺,不仅在上海铜川路市场租下了一个铺面,还买了两辆车用于贩运。从每年的三四月份开始,每天上午11点发车到上海,下午3点返回启东,每天近五千公斤龙虾都能销售一空。唐利冲不仅锁定了老客户,还与上海国贸大厦龙虾馆建立了长期的业务关系。龙虾馆需要量大,老总看他每天按时保质把龙虾送到龙虾馆,还破例让工作人员一星期结一次账。
从事贩运生意不仅要有需求客户,还离不开源源不断的货源。每天,四邻乡村32个龙虾收购点的小贩每天都把收到的龙虾送到他这里。对客户他讲信誉,对乡里乡亲他更讲信誉。从来不赊账,按质论价,不管亲戚朋友都是一视同仁,连海门的小商贩也不嫌路途远把收到的龙虾送到他的收购点上。
让唐利冲深感骄傲的是,与其他地区的龙虾相比,启东龙虾肉质鲜美、品相好,在上海市场很有竞争力。但是,让他遗憾的是部分村民有点急功近利,将还没长大养肥的龙虾都捕了出来,其实,这些小龙虾只要重新放回沟里长二三个月经济价值就要翻好几番。他希望大家共同爱护启东的水产资源,合理捕捞,让启东的龙虾产业长盛不衰。 本报记者 陆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