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歌“母爱”
时间:2007-05-17 A+   A- 举报

施春雷是幸运的,在他人生的关键时期,遇到了黄菊英阿姨。黄阿姨用母亲般的爱温暖着他,使他度过了高三学生阶段难忘而又温馨的日日夜夜,更使他体会到了母爱的博大和人世的真情。

“五一”前夕,家住紫薇二村的黄菊英接到了远在深圳工作的施春雷的电话。电话里,施春雷亲热地叫着阿姨,并告诉她,这个“五一”由于工作忙,他不回家了。等“十一”放长假时再回来看望她,让她自己当心身体。

  其实,黄菊英和施春雷没有任何亲戚关系,如果非要搭一点关系的话,那就是黄菊英的娘家和施春雷是一个村的。那么,是什么让千里之外的施春雷如此挂念黄阿姨呢?这里有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2001年9月的一天,新学期刚开学不久,黄菊英上高三的儿子郁柯正带着同学施春雷来家里玩。好客的黄菊英热情招待了施春雷。闲聊中,黄菊英了解到施春雷家住久隆镇明中村,跟她的娘家一个村。还了解到优秀的施春雷当年是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启东中学普通班的。进入启东中学后,他学习成绩优异,一直担任班长。黄菊英无意间问起施春雷是不是有人陪读,施春雷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寄宿在学校。”原来,施春雷的父亲因青光眼双目几乎失明,已丧失劳动能力,母亲为了生计在离家不远的服装厂打工,家人根本没有能力陪读。施春雷也是班上唯一没有家长陪读的学生,他一个人住在宿舍里。当黄菊英问起晚上宿舍9:30就熄灯了,他学习怎么办时,施春雷说:“我在路灯底下看一会儿书。”黄菊英的心被刺了一下,生生地疼起来。春夏季节天不冷的时候还好,那么数九寒天里怎么办?当晚,黄菊英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孩子如此优秀,应为他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让他飞得更高。

  第二天,她叫来儿子,郑重其事地说:“妈妈想跟你商量件事情,我想让施春雷住到我们家,你跟他睡一张床,妈妈带你们两个。”儿子很懂事,当时就点头同意了。

  黄菊英一家以宽大的胸怀接纳了施春雷。为方便施春雷上下学,黄菊英帮他买了一辆赛车。为自己的儿子添置衣服时,黄菊英总不忘给施春雷买一件。每天早上,黄菊英4点30分就起床,熬好新鲜的粥,倒好牛奶,才叫醒两个孩子。施春雷换下来的脏衣服,黄菊英都洗了。知道施春雷喜欢吃海鲜,她就经常买来海鲜,变着花样做各种可口的饭菜。晚上,黄菊英准备好水果、糕点,等孩子上夜课回来。平时,黄菊英还不忘和施春雷谈谈心。一天又一天,吃穿住行,黄菊英事无巨细地关怀着施春雷。而施春雷在黄阿姨母亲般的关爱下,性格开朗,健康成长。

    那年的高考前夕,细心的黄菊英发现施春雷回家后沉默不语。眼镜没有了,脸上有哭过的痕迹。黄菊英坐不住了,高考在即,孩子思想上不能有任何波动。经了解,原来班上一个同学上课讲话,当英语老师进来时,施春雷叫那个同学不要说话,而那个同学认为丢了面子,下课后就打了施春雷。

  孩子受了委屈,得给他一个说法。她辗转找到那个同学的家长,希望他教育一下自己的孩子。随后她又找到施春雷的班主任,说明了情况。临走时,班主任含着泪花对黄菊英说:“大姐,谢谢你,你与施春雷无亲无故,能做到这样,让我钦佩。现在是关键时期,让我们携手为孩子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事情圆满解决,施春雷的情绪又恢复了平静。

  高考那两天,黄菊英把施春雷的妈妈从乡下接了出来。当黄菊英提出两人骑自行车去考场门口接孩子时,这位朴素的农村妇女禁不住泪流满面:“三年,我连学校的门都没进过,是你帮我尽到了一个母亲的责任,我对不住你,对不住孩子,欠孩子的太多了。”黄菊英说:“你不要太自责。我也是母亲,为了孩子的前途我们共同付出一点没关系。”当年,施春雷以612分的高分被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录取。当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施春雷第一个告诉的是他的黄阿姨。

  如今,施春雷已是一名外企白领,他经常打电话给黄阿姨说,等他站稳脚跟后,他要接阿姨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每每听到这样的话,黄菊英很是欣慰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