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教授金义兴
金义兴,71岁,大兴镇人,长期在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工作,主持或参加了《长江三峡库区植被与生态环境考察与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享受政府特殊津帖。
“五一”前,记者试着拨通了金义兴教授的电话。电话通了,赶巧的是金教授正在从长江三峡库区回武汉的路上。他一听是家乡的媒体要采访他,显得很激动,爽快地与记者相约一个小时后再联系。
今年71岁的金教授虽然已经退休,但是作为一名长期在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从事植物研究的教授、中科院三峡项目专家小组成员,仍然奔波在三峡库区的崇山峻岭之中。这一次他就是去库区查看只有我国长江流域才生长的珍稀植物荷叶铁线蕨的生长情况。三峡库区受175米蓄水线影响的物种有120科358属5555种,需要抢救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47种。如何抢救和保护这些物种举世瞩目。1997年11月8日,长江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大坝最后合龙,这一天,金义兴走进了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向全世界讲述了三峡库区的生态保护工作。
金义兴教授出生于我市大兴镇南清河村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祖辈都是文盲的金家认准了一个道理,没有文化是很难有出息的,便咬着牙把金义兴兄弟三人先后送进了学校。金义兴则考上了南京大学生物系植物生态学专业。
1962年,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了5年的金义兴大学毕业了。当时,他去武汉参加调研。这一去,便把他的事业留在武汉,也使他和长江三峡结下了不解之缘。
也许,没有三峡工程,金义兴和他的课题组还在一年又一年地从事着野外科学考察,他们工作的价值也可能不被众人所知。但是,历史把机遇带给了三峡,三峡则把机遇带给了金义兴他们。
在金义兴他们的努力下,库区需抢救的80%的物种已得到了保护。同时,在长期考察实践的基础上,金义兴教授孜孜不倦,立志著书,撰写植物生态学方面的学术研究报告和论文60余篇,以其独特的智慧和见解为后来人开启学习研究的道路。他所著的《长江三峡生态环境与植被》作为植物生态学专业的第一本参考书,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展现了金义兴重研究重实践的学者风范。
长年在外工作的金义兴教授,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2006年春节前他曾回到启东,他深情地说:“这几年家乡的发展很快,每次回乡,都有一种日新月异的感受。沿江沿海的围垦搞得很好,有的建成了养殖基地,城市建设发展很快,使我倍感欣慰。”
他还说,家乡的泯沟密布,河流水渠纵横交错。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实现农村的农田水网化,改变各自独立的现状,把各条河流疏通起来,做到干旱期间也能很好地灌溉,确保庄稼丰收。同时也可以做到农田林网化,这样直接的好处是可以防风、防空气污染,保持水土,同时也可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