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电池“结缘”
时间:2007-04-28 A+   A- 举报

施卫兵,高级工程师,江苏省动力电池及其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开发的多个产品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和省级高新技术产品。近日,施卫兵荣获了省“五一”劳动奖章。

4月24日下午,记者走进了施卫兵整洁的办公室。年过不惑的施卫兵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温文尔雅,为人随和。

      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的施卫兵在江苏海四达公司从事技术工作已经28个年头了。凭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刻苦好学的钻研精神,施卫兵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2003年,他进入省级科研基地——江苏省动力电池及其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事电池研发工作。“科研工作不能墨守成规,那样永远不会有突破。”施卫兵说。事实正是如此,勤奋睿智的他在科研和技术管理方面不断创新、不断突破,为海四达的科技进步付出了辛勤汗水。

      动力电池及其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就是开展电池新品开发和电池生产工艺技术研究。开发产品、研究新工艺是一项系统工程。每天上班,施卫兵总会去车间对电池生产进行一遍又一遍的“望闻问切”,对电池测试报告单上的技术参数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反复研究,他凭借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钻劲,在短短的几年间带领技术人员在电池新产品开发、老产品工艺改造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1995年,为了解决电池涓流充电的效率和高温下电池的稳定性问题,施卫兵带领20名科技人员一起攻关,向高校的专家教授请教,广泛查阅有关资料。经过两年多的不断试验,1997年,终于成功地研发出“镉镍高温高能碱性密封蓄电池”。这种在40~70度高温条件下能使用4年以上的电池,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新产品、国家重点新产品。

       2004年开始,随着镍、钴等电池主要原材料价格的飞涨,企业生产成本压力加重。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改进工艺,降低生产成本?这个问题一直在施卫兵的脑海中旋绕。一方面降低主要材料的消耗:泡沫镍的面密度由370g/m2降到320 g/m2;另一方面寻找替代材料:用较便宜的镉粉替代昂贵的的镍粉;集流体由镍带改为镀镍钢带;改进电池配方,适应国产隔膜的生产,替代一直使用的进口隔膜。该项泡沫镍电池制造工艺的创新做法,为企业节约了5%左右的生产成本。

       作为我省唯一的一个省级电池研发基地负责人,施卫兵带领的课题组勇于站在行业的最前端。2002年,施卫兵将目光瞄准了航空极板的开发。该极板需要超高倍率放电,对极板的稳定性要求很高,而极板的稳定性与容量又是一对矛盾,特别是高容量的FP27极板,通过调整合浆工艺、优化烧结参数、摸索浸渍条件,制订出合适的工艺文件。几年后,稳定性好、平整度高、容量大的航空极板在施卫兵与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成功问世。 目前,该项目已发展为LS和FP两大系列共6个品种的航空极板,产品深得德国HAWKER公司、韩国ROCKET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的青睐。随后,在此基础上开发的军用航空蓄电池组20GNC25Ah产品还顺利通过了空军装备部的技术鉴定。

      施卫兵研发的电池新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进步奖。面对荣誉,他却谦逊地把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公司领导的信任与同事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