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晓文章的“石头”
时间:2007-03-27 A+   A- 举报

晓石本名叫石永明,30多年前,一位朋友夸他是“一块晓得文章道理的石头”,他便将“晓石”作为笔名,直至名声远扬。

20刚出头时,晓石以村里一位老人八十生日不做寿为原型创作的小戏《移风易俗》,被乡里送到县里还参加了南通汇演。从此,他在戏剧创作上一发不可收拾。

晓石写戏,源于对戏剧对乡亲的无比热爱。“写戏难啊,它除了需要有故事性、观赏性外,更需要文字隽永、文笔精美,所选的剧种则必须与剧情相匹配。但写戏演戏又开心呢,让观众在笑声中得到陶冶、在思索中得到觉悟、在观赏中得到快乐。”基于这样的认识,晓石近40年来,如痴如醉地沉浸于群众文化天地里,在文化站这个小舞台上唱出了一出又一出好戏。白天几乎天天与农民群众工作生活在一道,夜深人静,素材变成笔端的表演唱、快板词,如泉喷涌。

渐渐地,晓石学会了锡剧、越剧、沪剧的创作。知识和生活的双重积累,使晓石很快在戏剧创作上崭露头角。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希士乡一位女青年为抢救集体财产光荣牺牲,晓石得知消息后,飞也似地骑着自行车赶赴现场调查采访,两天后,锡剧《陆卫英》就被当时的县锡剧团搬上舞台并在南通地区引起强烈反响。他自写自导自演的小戏剧《出勤前夜》,到县里演出一炮打响。他1978年创作的歌颂大包干的小戏剧《张三卖糖》,由他们夫妻两人排练后,演遍全乡15个自然村,东元乡里出现了万人空宅看《张三卖糖》的盛况。

改革开放后,晓石迎来了戏剧创作的春天,他紧扣时代脉搏、源于农村的50多篇作品接连发表于南通市级以上专业刊物,先后有20多部戏曲、说唱作品搬上舞台后获得南通以上奖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先后在中国戏剧家协会创办的《戏剧》杂志发表了《重约鸳鸯亭》、《外甥娘舅》、《村头小店》、《厨师醉酒》等4个戏曲作品。其中《厨师醉酒》还被二炮文工团搬上舞台,成为北京电视台春节晚会节目,由此创造了国内业余戏剧创作的一个奇迹,作品一举夺得了中国戏剧的最高奖项——曹禺戏剧奖。在2000年春天举办的“中国曹禺戏剧奖2000年颁奖大会”上,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著名艺术家李默然专门接见并与他合影。

在创作的同时,晓石在乡镇文化站一干就是30多年,能演、能唱、能弹、能组织,“一囊棉花做到头”的群众文化工作经验,多次引来国家文化部和省市领导的视察参观。他也因此获得了省和南通市文化部门的10多项荣誉。

五年前,57岁的晓石从东元文化站退休,但退休这道坎对痴情于戏剧创作的晓石而言,似乎并不是分水岭。2002年,他的小品《棕子情》荣获公安部全国公安系统文艺汇演银奖。次年,他的作品《考妻》在中国文化报和江苏省文化厅联合举办的“全国抗非典戏曲征稿大赛中”获得三等奖。2007年3月,他在市文联代表大会上,又捧得一等奖。他还在延续一个老文化站长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