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芳,56岁,吕四港镇二补村村民,30多年如一日孝敬公婆,2006年度“启东市十佳孝星”。
在吕四港镇二补村,几乎每个上了年纪的人,在提及孝顺这个话题时,都会情不自禁说起周亚芳这个名字。
周亚芳是樊家七兄妹的长嫂。33年前,出身贫寒的周亚芳从邻村嫁到樊家。那时,小叔小姑还只有五六岁。面对同样清贫的婆家,朴素的周亚芳只有一个念头,让公婆娶了儿媳沾点光。为了照顾公婆,她把小叔小姑接到身边吃住。她自己的孩子尚未出世,新床上便有了小叔小姑留下的尿臭味。而每次骑车回娘家,车后座和车笼头上都带着小叔小姑,还时常引起人们的误解。在最初的10多年里,身为长嫂的周亚芳和做泥水匠的丈夫,在家庭最困难的时候全力以赴地帮助父母养育弟妹。看着弟妹们一个个念了初中、读了高中,两个小叔还考上了大专,她的心里由衷地高兴。而周亚芳种田的收成和丈夫做泥水匠的工钱,也就全部用在了小叔小姑的念书和吃饭开销上。有人曾戏说,周亚芳成就了叔子和小姑们,自己却亏了。而性格豪爽的周亚芳听后哈哈大笑:“兄弟姐妹骨肉亲,我为他们自豪还来不及呢!”
4个叔子有了文化纷纷在外工作,3个小姑结了婚也离开父母。公婆年纪大了,丈夫还得外出做工,照料公婆的担子落到了周亚芳肩上。
公婆碗里盛头勺,好吃好穿先爹妈,打小从母亲那里继承来的老传统,早已成了周亚芳的习惯。而真正考验周亚芳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长达10年时间里公公患上了肺结核病,年迈的婆婆已力不从心,而宅上也就剩下她生活在公婆身边,于是,她又把服伺照顾公婆当作了自己的使命。公婆一招呼,她立马赶到;公公一发病,她不分白天黑夜、刮风下雨都要请来村医给公公打针吃药。怕公公晚上有个万一,她后来干脆住进公婆房间。公公痰多,她倒痰盂、端尿盆,从来不皱眉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叔小姑们过意不去,无数次想替周亚芳分担分担,但每次都被周亚芳以“我摸着了公婆脾气”为由制止了。1996年秋冬时节,公公的肺病一天天加重,面对上万元的住院押金和医疗费用,手头缺钱的周亚芳和丈夫商量后,竟瞒着公婆和小叔小姑们,到信用社贷款5000元后把公公送进了医院。那年冬天,公公的肺病开始恶化,浓痰卡在喉咙随时危及生命,她借来吸痰器守在公公身边一吸就是三天三夜,直至老人安然离世。小叔小姑们多次想抢下周亚芳的吸痰器,但每一次,都拗不过周亚芳的坚持。面对如此执着的长嫂,在场的弟妹们一次次泪流满面。事后,小叔小姑们一致提议给大哥大嫂一笔补偿费,周亚芳知道后,破天荒当着众人的面大发雷霆:“你们当我是保姆啊!”
公公的去世,给婆婆精神上带来莫大的打击,周亚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将已经隔宅居住的婆婆接到了家中。婆婆时常腰酸腿疼,有时躺在床上动弹不得,周亚芳就为婆婆擦身洗衣,端菜喂饭,端屎倒尿,婆婆一有伤风咳嗽,她就用独轮车推着婆婆上村卫生站就诊配药。连着好几个夏天,患有关节炎的婆婆因为不能吹电风扇难以入眠,周亚芳就买来芭蕉扇给婆婆纳凉让老人安然入睡。
面对樊家大家庭每个成员以及乡亲们的如潮好评,周亚芳说: “儿媳不是婆养,人心可是肉长。婆媳、姑嫂间,多讲情少讲理了,和母女、姐妹没啥两样。”质朴无华的语言,折射出的是这位2006年度“启东市十佳孝星”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