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材料学院陈宇岳教授小记
陈宇岳,46岁,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其主要研究方向:纤维资源开发利用、纤维材料的改性技术与应用。承担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十一项。
几千年来,丝绸之路悠扬悦耳的驼铃声响遍全球,轻柔、华丽的真丝霓裳风靡世界。那悠远的丝绸文明,奠定了苏州作为丝绸之都的地位。
今天,一批孜孜不倦的丝绸研究者正以坚实的臂膀撑起丝绸之都的一片天空,苏州大学材料学院的博士生导师陈宇岳教授和他的课题组成员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陈宇岳出生在启东一个教师家庭,虽家道清贫,但书香味浓郁。中小学阶段,他的学习成绩一向优异,16岁那年考入苏州大学材料学院制丝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
初识陈宇岳,是在苏州大学一次科技表彰大会上。“丝绸之路将中华文明传到了世界各地,但今天,我们的技术落后了。振兴我国丝绸技术已成了我们丝绸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他那平和而执著的讲话铿锵有力,振奋人心,从这里,笔者感受到了一份沉重,更感受到了一个科技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2004年,笔者又一次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果鉴定会,即关于他的“柞/桑弹力真丝的研制及产品开发鉴定会”。当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们手里攥着课题组试制的真丝产品时,他们简直难以相信这种全真丝弹力丝有如此高的弹性,攥紧、松手,攥紧、松手,困扰于普通真丝绸的皱折一直没有出现。据权威的纤维测试机构测试纤维弹性伸长指标达到了41%以上,又一次打破了几年前陈宇岳主持开发的另一种全真丝新材料——膨体弹力真丝的记录,成为目前世界上抗皱性能最好的全真丝产品,并且无任何化学附着物!投票结果,专家们一致投票给予其科研成果鉴定中最高级别的“原创性国际领先”的评价。
这个结果显然出乎陈宇岳的意料,他睁圆大眼透过镜片流露出兴奋与激动,两脚不停地交替着踢墙角,笔者见了有点忍俊不禁,面前这位身高1.88米、挺拔英俊的堂堂教授还竟然如此孩子气!
从教之初,他便对教师这个职业,对自己的人生定位有了清晰的思考:浮华喧嚣不是自己的追求,宁静淡泊,做出一番事业才是男儿本色。他穿梭于学校与市场之间,找到了未来发展方向:以自己的专业开拓市场,服务社会。
稳固的专业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力量与智慧,也为他打开了通往成功的大门。1987年他报考研究生,1990年取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6年作为特别研究生赴日本信州大学纤维学部留学,学成归国后任苏州大学材料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生,先后担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中国纺织高校丝绸专业教育委员会秘书等职。2000年9月至2001年3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再度留学日本信州大学纤维学部,并取得生物机能工学博士学位。2001年进入浙江大学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同年底,被评聘为博士生导师。
陈宇岳在学有所成的同时,也在科研园地默默耕耘。他说:“如果将成果看成是一个园林,那么这里的每一枝每一叶都是用真心、真情与血汗浇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