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锦康,53岁,1996年江苏省劳模、1997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2年吕四造船厂改制后自主创业,凭着开拓创新的韧劲和诚信经营的理念,闯出了一番事业。
陈旧的厂房、简陋的办公室,施锦康的企业规模不大,但提起他的名字,许多吕四人不会忘记,他是省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吕四造船厂的老工人们还记得他是厂里不可或缺的技术骨干,曾经累倒在车床旁。
1986年,33岁的施锦康从部队转业回到地方。血气方刚的他选择了去靠近老家志良镇的吕四造船厂上班。在部队干过汽车修配的他被安排到模具车间工作。“技术是靠磨砺出来的。”施锦康说,“我在部队时学了一点机械知识,但到了车间里,做模具的专业性强,马上感到知识上的差距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刻苦钻研、反复探索。”正是凭着一股钻劲,时间不长他便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他生产的产品优秀品率达到50%,正品率达100%。
记得那时厂里花血本,用16万元购买了一台磨床,用于生产压制机。因为机器先进,除了他以外厂里没有人会操作,而企业订单又多,为了创效益,他每天加班加点工作。有一次竟然胃出血倒在车床旁。说起来真让人难以置信,1996年他被评为省劳模,1997年又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但是这两次颁奖的盛会他都没有时间去,证书和奖章都是市总工会的领导帮他代领的。而每年的劳模去外地疗养等待遇,他也没有享受过一次。
从2000年开始,吕四造船厂效益一落千丈,施锦康向厂里提出了承包车间的要求。“真正走上模具加工这条路是从一把刀开始的。”施锦康自豪地说。那时,一位在成都做小五金生意的天汾人老李听说他技术很好,于是慕名找上门。老李拿出一把很特别的刀,问:“你看看这是一把什么材料做的刀?它是怎样做成的?”在模具行业钻研颇多的他一看就知道这刀是用T8材料做的,而且模具也能开。小试牛刀,一举成功。他做的刀销到了成都五金市场。2002年吕四造船厂改制后,他与另两位同伴合伙买下了吕四农资公司的一个大仓库,并改造成大车间,从此,他走上了模具生产这条创业之路。
“从做小模具开始,一点一点地打开了市场。”施锦康说。有一家生产铝合金产品的台资企业听说他会开模具,就把产品拿给他看,让他想想办法能否开出同样的模具来。施锦康经过仔细摸索后,不到一个月,就拿出了同样的模具,而且只收1700元。而这个台资企业原来从台湾运过来的模具成本就要15000元。此后,江南等地的台资企业都找上门来,向他订模具。现在他的生意已经做到了云南、新疆、内蒙古等地。
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施锦康除了一手技术外,更拥有让人敬佩的人品。他的模具每套都要上千元,外地客户都是通过银行汇款向他订购的。他从来都是保质保量把模具发过去,靠着信誉企业逐渐做大。
让记者感到吃惊的是,劳模的企业管理方式很是独特。在施锦康的企业里,没有计件工资、没有定额定产量,也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20多个工人都是在凭着良心干活,也从来没有偷工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