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裕珍从事护理工作已整整26年。26年来,她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塑造着一个心系护理、情系患者的白衣天使形象。
走路风风火火、说话和风细雨,市肝癌防治研究所总护士长王裕珍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那样平常而亲切。
1987年她走上护士长工作岗位后,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和护理“三基”考试,积极推荐护理人员外出进修学习,培养了一支精干的护理队伍,多年来住院患者的满意度达95%以上,为单位从科研型向综合临床型转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针对本单位实际,她利用业余时间,查阅和摘录了大量的资料,编撰了《肿瘤护理常规》一书,较好地指导本单位的临床护理实践。
护理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工作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她的心与事业融为一体。
去年初秋的一个雨夜,她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原来是一位因家庭经济极其困难而无法继续住院治疗的病人季某,肝病复发急需输液。患者家属犹豫之间想到了谦和的她,并尝试着拨通了她的电话,希望她能上门帮助输液。想起患者无助的眼神,她立即叫上内科护士长,冒着风雨,两人自费打的,上门为其输液、注药、交代有关注意事项……连续数天的上门服务,患者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去年,病区收治了一位晚期肝癌患者,由于疾病的长期折磨,患者情绪变得起伏波动,常常借题发泄,甚至拒绝治疗。她得知情况后便来到患者病房,嘘寒问暖。她还因势利导,鼓舞起患者生活的勇气。
长期的护理工作,良好的职业道德,王裕珍与许多患者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家住新安镇的患者范某,住院期间得到了她及同事们的精心照料和护理,身体迅速恢复。为表谢意,他让家人带来一些海产品,并说如果不收就是看不起他。面对真诚善良的患者,她被感动了,无法拒绝这一盛情。但在范某出院时,她买了营养补品,作为还礼送给该患者。
人到中年,人的肩头承载着两头:一头是事业,一头是家庭。王裕珍也不例外,家里她是长女,父母体弱多病,她一直心怀愧疚:照顾他们的时间太少了。有一次,她父亲突然患脑溢血入院抢救,除了在父亲病危这几天她守候在旁外,父亲病情一有好转,她马上又回到工作岗位上,她深知:病房里有着与父母一样需要帮助的患者们。
只有勤于钻研,精益求精,才能紧跟时代步伐。这些年,王裕珍从未放松过学习。1994年她克服众多的困难,通过严格的考试,考入了南京医科大学护理专修科,圆了她的大学梦。她结合本岗位的工作实践,开始了一系列的护理理论研究,先后撰写护理论文22篇,均发表于《中华护理杂志》、《实用护理杂志》、《护士进修杂志》等国家级和省级以上杂志。
孜孜不倦的投入,换来了丰硕的回报,她多次被各级党组织和上级部门表彰为先进,仅卫生行政部门授予的“优秀护士”,她就获评过9次。最近,她又被推荐为南通市文明新风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