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调解大使”
时间:2007-02-06 A+   A- 举报

      沈建飞,3年多来坚持利用业余时间自编《普法园地》37期;他还每年成功调解纠纷数十起,是群众爱戴的乡村“调解大使”。

  夜深了,58岁的沈建飞还在灯下忙着编写新一期的《普法园地》。寒冬的夜冷飕飕的,他不时搓搓手,接着再写。家人催他早点上床休息,他嘴上应着,人却未动。想着散发墨香的《普法园地》总被大伙争相传阅时,他更带劲了。他就是久隆镇司法助理沈建飞。

  缺少法律知识和意识是农村产生纠纷的主要原因。如何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2003年,时任合作镇司法所所长的沈建飞开始自编《普法园地》,平时上班事情多、没时间,他就把晚上和节假日的休息时间搭进去,精心选材、精心编排。法律知识问答、案例分析、法制小幽默……这份八开小报似乎不太起眼,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分发给各村民小组、企事业单位,深受大伙的欢迎。

  结合热点问题和普法工作实际,每期一个选题,一月一期,一干就是3年多,印数达一万多份,目前已出版了近40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久隆镇庙桥村有一位15岁女孩,父母离婚后她跟祖父母一起生活,父母对她不闻不问,年迈的祖父母无力负担她的学费。《普法园地》让她了解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她决心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向父母讨要自己的学费。《普法园地》还成了村里广播法制宣传的现成教材,青年王某长期不赡养老人,听了法制宣传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行为,上门向父母赔礼道歉。

  由于工作需要,2006年初沈建飞调至久隆镇司法所,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社区矫正接触的都是管制对象、缓刑人员等监外执行人员。这是个特殊的群体,有的恶习未改,有的心灵脆弱甚至扭曲,弄不好就是治安隐患。面对这一全新的工作,沈建飞倾注了大量心血。为促使矫正对象早日涤净灵魂、回归社会,在开展常规工作的同时,他经常上门和他们促膝谈心,倾听他们的烦恼和心声,呼唤他们的良知。他还千方百计帮助矫正对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近期,新开村矫正对象顾某身患重病,沈建飞及时上门慰问,鼓励他勇敢战胜病魔,令顾某非常感动。“浪子回头金不换”,去年重阳节前夕,两名矫正对象自发提出了“捐出一天工钱为孤老奉献爱心”的倡议,其余矫正对象也踊跃响应,共筹集了近千元钱,购买了慰问品送到镇敬老院的老人手中。

  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在不少群众眼里,沈建飞是个称职的“老娘舅”。对所受理的民事纠纷案件从不推、从不拖,总在短时间内及时调解到位。去年10月,情绪激动的邵某来镇司法所上访。他1989年在窑厂上班时发生安全事故,手臂轧断成了残疾。由于种种原因,17年未能进行伤残鉴定,也未拿到分文补偿。沈建飞一面稳住他的情绪,一面向镇党委领导汇报。镇领导十分支持,表示一定要维护好劳动者权益。由于时间太长,相关手续比较繁琐,沈建飞多方奔走,终于让邵某拿到每月600多元的保障金。当事人直夸老沈“真是我们的老娘舅啊!”

  “南通市司法系统先进个人”、“南通市优秀调解员”……多年的默默耕耘,沈建飞获得了诸多荣誉,还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调解大使”。对这些,沈建飞总是一笑置之。他朴实地说:“以诚心换人心,以党心换民心,我愿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