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
时间:2007-01-29 A+   A- 举报

  沈锡中,44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多年主持中山医院消化病房医疗工作,承担和完成了国家863计划等7项课题的研究,是国内最具影响的内科学大型参考书《实用内科学》的编委兼秘书和全国高等医药院校7年制《内科学》教材编写组的秘书。

  走近沈锡中教授,你一定会被他儒雅的仪表、渊博的学识和幽默的谈吐所折服。沈教授每天都有接诊不完的患者,可他总是很谦逊、很耐心、很细致地为每一位患者诊治,用温馨的微笑抚平患者伤痛的心。沈锡中说:“作为一名医生,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倡导的‘大医精诚’精神,‘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应当常怀恻隐之心,为病人着想,为病家分忧。”沈教授的一席话,真如醍醐灌顶,令人十分叹服。

  1963年1月,沈锡中生于启东的一个贫困家庭。虽然家境不好,但因父母的含辛茹苦和精打细算,一家人的生活还过得可以。聪颖的沈锡中,从小养成刻苦自励、勇毅过人的个性。1979年,年仅16岁的沈锡中考取南通医学院盐城地区专科班,尽管与他梦寐以求的北大、复旦等名校相去甚远,但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深知这样的学习机会也来之不易。因此,他十分珍惜难得的学习生活,埋头苦读,成绩突出。198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王鲍中心卫生院工作。当时医院的条件十分艰苦,连最起码的电力供应都不能保障。但他刻苦工作,无论是内科还是外科,只要有病人都能看到沈锡中忙碌的身影。 

  沈锡中深知,自己学识浅薄,很难适应高科技社会的需要,必须不断‘充电’。于是他边努力工作,边发奋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1985年,沈锡中第一次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以初试第一的成绩,迎来了他盼望已久的复试通知书。但遗憾的是,因为在基层医院缺乏系统的训练,复试未能通过。初战失利,更激发了他知难而上的斗志。1986年,他终于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进入安徽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开始了他人生的一个又一个转折。1989年,沈锡中获得医学硕士学位,被分配到苏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科工作。1992年,他又以优异成绩考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是我国消化科的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江绍基教授。1995年博士生毕业后,被中山医院录用。1999年,沈锡中还被公派赴香港大学进修医学。在香港半年多时间里,他系统地学习了香港同仁的先进实验技术,对消化道疾病的医治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2年被复旦大学聘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沈锡中十分清楚医生对于病人意味着什么,他行医十分严谨,把“大医精诚”作为座右铭,我国风云一号卫星的总设计师孟执中先生因消化道反复大出血曾先后5次在沪上多家医院治疗,6次胃镜检查均认为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最后又因消化道大出血住进中山医院。沈锡中凭着精湛的技术和认真仔细的检查,发现十二指肠水平部有一腺瘤出血,手术后一举解决了困扰孟先生多年的顽疾。浙江嘉兴有一农民突发高热、黏液脓血便、腹腔感染、休克,来中山医院时已经奄奄一息。沈锡中马上组织医疗组抢救,随后确诊为爆发性结肠炎,通过一个星期的苦战才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他先后治疗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难于计数的胃肠道疑难病例。

  除完成本科室繁重的医疗工作外,沈锡中还积极参与医院相关的各项重大医疗活动。肝移植是中山医院最近开展的重大医疗项目,沈锡中医师积极参与受体选择、术前准备、术后监护及讨论,发挥了他作为一名内科主任医师应起的作用。

  沈锡中在临床医学上建树颇丰。20多年来,他主持中山医院消化病房医疗工作,具体负责消化病房25张床位和肝炎病房20余张床位患者诊治工作。积极参与重危病人抢救,组织疑难病例讨论,组织实施大型抢救,参与高级专家会诊中心工作。

  沈锡中在完成繁重的临床工作的同时,还及时追踪国际医学研究动态,具有比较活跃和开阔的科研思路,熟悉本领域国内外科研方面的最新进展。他在医学领域耕耘不已,成果颇丰,先后主持申请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863计划等在内的多项课题,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上海市科技攻关项目等课题共7项,发表国内外颇具影响的论文50余篇。

  如今在医学领域拥有许多成功的沈锡中依然是虚怀若谷,他说:“疗救患者的生命、发展祖国的医学事业永远是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