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梅,四川宜宾人,继述中学老师。1995年从四川宜宾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来启工作。11年的启东生活,使她已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启东人。
常枕着川南故乡的梦,根却深深扎在江海大地;说着一口地道的启东话,会炒一手带川味的本邦菜。她还常常这样向娘家人介绍自己的第二故乡:“启东有江风海韵北上海之称,是个好地方。”她,便是第一批应聘到我市教育系统的外地教师、川妹子周红梅。
上世纪90年代初,周红梅从四川长宁县的小山村考入四川宜宾师范专科学校。1995年她毕业时,适逢启东市教育局前往该校招聘教师,风华正茂的她和其他20位优秀毕业生一起应聘来启。江海交汇,河网密布,物产丰饶,启东的一切对千里迢迢而来的周红梅是那样的新鲜而富有吸引力。
初到启东,她碰到的第一件难事就是听启东方言。对她而言,启东方言像天书一样,一句也听不懂,为此还闹了不少笑话。记得当时她在陈兆民中学任初一班主任的第一天,学校要求各个班级进行大扫除。校长在会上布置学生带抹布、斜凿,“斜凿”是启东土话,她当然听不懂,更不会说,同事告诉她是用来铲草的刀,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回到教室里她便告诉同学们,“下午大扫除带抹布、铲刀”,学生顿时哄堂大笑,她却感到莫名其妙。在启东,她常常看到街头贴着“吊天面”的广告牌,尝到了不少启东特色小吃的她以为这也是一种小吃。有一天,她忍不住对好朋友说:“什么时候带我去尝吊天面?”朋友捧腹大笑,后来她才知道吊天面原来是木工的一种装璜活。
为了适应环境,为了能在短时间内学会启东方言,成为真正的启东人,她想了不少办法,请同事教启东方言日常用语,学会几句就大胆到大庭广众面前说,不怕出洋相。下了班,边帮同事带孩子边学,临睡前也要念叨几句新学的词汇。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的她还善于从中摸索启东方言的发音规律,半年后她说的启东话已经像模像样了。她至今还颇为自豪地说,她是同来启东的老乡中第一个会说启东话的。
1996年周红梅经同事牵线,与一位帅气的启东小伙相识,两人一见钟情,很快他们便在大家的祝福声中走进婚姻的殿堂。丈夫在我市一家金融单位工作。入乡随俗、尊重启东的风俗习惯,周红梅努力融入这方水土。家人饮食喜欢清淡,她炒菜时就尽量少放辣椒。老辈人告诉她一些本地的风俗习惯,如下雨天带伞不能伞柄朝前,婚宴上鱼不能动筷等。尽管都是些小节,但她都一一记在了心上。
从连壳吃泥螺到喜欢启东的海鲜,从水土不服到熟悉这里的风土人情,不知不觉周红梅已在启东生活了11年,对第二故乡的热爱也与日俱增。她很喜欢启东的海鲜,鲳鱼、泥螺、梭子蟹都是她最爱吃的。对厨艺有一番心得的她按照启东人的口味改进了川菜,烧的麻辣豆腐、刀尖圆子、蒜泥白肉等令家人和朋友垂涎。她做的红烧鲳鱼加入了川菜的麻辣味和香味,别有一番风味。她还擅长做四川泡菜,暑假里她总要选择时令蔬菜豇豆、豆角等做一些,分送给楼上楼下的邻居。酸中带甜,又香又脆的泡菜大家都很喜欢,一到时候就惦念。
“是启东人的热情和包容 伴随我一路成长,在启东我可真有点乐不思蜀了。”周红梅爽朗地笑着说。在启东收获了爱情的同时还收获了事业。在同事眼里,她活泼开朗,喜欢和人交流,是个开心果。工作上爱岗敬业,事业心强,她现在是学校里分管学生工作的教导主任。在学生眼里,她和蔼可亲、教育理念新,许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还和她像朋友一样来往。
闲来,喜欢舞文弄墨的她经常写点散文,常常爬格子到深夜。去年她加入了市文联,发表了反映四川民俗的散文《年猪汤》等,文风清新朴实。她说,梦里回乡千百回。蜀南山峦秀美、竹海叠翠,是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她准备用笔记下四川淳朴民风的《山野的风》系列,让启东读者和她一起回味、品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