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正荣,海复镇人。上个世纪70年代退伍回乡后成为乡电影放映员,30年乐此不疲,无怨无悔坚守着这块阵地,为全镇百姓送去欢乐。
屈指算来,徐正荣的放映生涯已有31个年头了。也正因为拥有如此漫长的职业历程,在海复镇3万多名群众中,徐正荣这个名字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1975年,擅长小快板等文艺小创作的徐正荣退伍回乡,便被当时的乡领导相中,当上了新组建的乡电影放映队队长。从此,徐志荣便与电影放映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20世纪70年代,电影几乎是农村文化的独苗苗,于是,放电影这一行当成了许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企盼。身为共产党员、放映队长的徐正荣庆幸之际也倍加珍惜。每一场电影亲自到场,每一部影片亲自首放。放映的每一个环节,在他手上容不得有半点差错。因而,他至今仍保持着无损片的安全放映记录。
由于对放映事业的热爱,1976年在他结婚之日,徐正荣当晚假座所在的大队部场院连放2场电影,与父老乡亲同喜。那年头,风华正茂的徐正荣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一年四季,辗转全乡,每年放映近600场次,在乡镇同行中遥遥领先。
到20世纪80年代,农村文化市场日渐丰富,再加上电视机的普及,农村电影放映日渐衰退。昔日让许多人眼馋的放映职业,很快成了让人不屑一顾的“弃儿”。由于清贫难熬,同伴一个个离开电影队另辟从商之道。到1990年,所谓的电影队仅剩下徐正荣“光杆司令”一个。
面对市场化后的农村电影放映举步维艰,再加上镇上国营电影院的排挤,虽然经营惨淡,但徐正荣劲头却依旧不减当年。为谋求夹缝中的生存空间,徐正荣绞尽脑汁争取观众。不仅在全镇各村设了十几个售票点,还结合农村特点,不断创编制作幻灯片。计划生育、医疗保险、安全用电、农家科普等内容常换常新,丰富多彩。不但如此,徐正荣还自筹资金,将放映机从8.75mm换到16mm,再到35mm逐步升级更新,以适应观众需求。
为了让农民及时看上喜爱的片子,他与吕复、石堤、秦潭等地联手“跑片”放映。有一次,轮到本镇季明村放映这部片子时已近深夜11点钟,请来的临时工怕夜不敢到秦潭接片,他硬是自己骑单车将片子接了回来。冬去春来多少年,为“跑片”,他走了不计其数的夜路,身上摔了数不清的伤痛。“再多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我”!深爱农村电影事业的他坦然地说。凭着他的努力,在日益萧条的行业处境下,每年还能开映上百场电影。
偌大一个集镇,可供上万居民文化娱乐的项目少得可怜。为了丰富镇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这几年徐正荣又把早已倒闭的电影院承包修缮,重新开业。寒暑假期、节假日,开设学生专场,每年春节请来歌舞团演出。每逢去上海等大城市办事,别人逛商场、看景点,而他则驻足于电影院前,仔细浏览着人家的电影海报,为的是从中受到些启迪。又是一番苦挣苦扎,街头确实多了几许健康的文化氛围,可又有谁知,他为此忙乎5年不算还亏了本呢!
对于赔本赚吆喝的买卖,老伴时有埋怨,儿女不断劝退,然眼看步入花甲之年的他,依然痴心不改,乐此不疲。最近他又毅然办起书场,筹办歌厅、放映厅、乒乓球室和棋牌室,加上一个灯光音响齐全的健身操训练场,海复镇社区文化休闲中心初见雏形。
“顾了镇区,不能忘掉乡下这头,我要把先进文化撒遍农村每个角落。”徐正荣的下一步计划是:带着自创自编节目和活动舞台,组建文化“大篷车”到全镇各村巡回演出,并为农户婚丧喜事提供质优价廉服务。
岁月蹉跎,斗转星移。没有鲜花和掌声,也没有荣誉和奖金,徐正荣30年如一日,乐在苦旅,无怨无悔地当着他这个没有头衔的先进文化传播者。
杨谷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