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亚萍,女,林洋电子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当职工需要的时候,她的柔情如丝丝细雨飘向职工的心田。她以一颗独有的关爱之心,展现了一位基层企业党组织负责人的风采,赢得了职工的爱戴,职工们称她为“书记大姐”。
宋亚萍的手“特勤”,全公司1500多名员工的生日,她都记录在案,遇生日,员工都可以在当月的《林洋人报》贺卡栏里找到自己的名字;她的耳“特灵”,员工身体欠佳或直系亲属病故,她总代表公司上门慰问;她的眼“特亮”,员工在工作、生活上有了困惑,她总能洞察到细微的心理变化,通过推心置腹的交流及时解决;她的心“特好”,专门开设了 “鸳鸯信箱”,成功地为公司20多位大龄青年搭起鹊桥。宋亚萍常说:“我们是离职工最近的党的干部,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形象就代表党的形象。让职工没有后顾之忧是我们的职责。”
对待外地员工,宋亚萍倾注了更多的关爱。每周一次的谈心是外地员工最盼望的时刻,一个注视、一句问候、一次握手,宋亚萍总能让外地员工感受到温暖。黄振国从安徽理工大学毕业后到林洋工作不久,2004年7月17日,小黄在打扫房间卫生时,不慎从三楼摔下,头颅着地,当即不省人事。宋亚萍第一时间赶到出事地点,迅速将小黄送往市人民医院。小黄虽然脱离危险,但伤势较重,在昏迷了三天后才苏醒过来。看着在病床旁整整守护了三天三夜的宋亚萍,小黄的眼泪夺眶而出。宋亚萍轻轻拭去他的泪水说:“安心养伤吧,公司就是卖厂房、卖设备也要治好你的伤。”
由于手术原因,小黄每天只能进些流食。宋亚萍听说离医院3公里外的一家粥店煮的粥不错,她就天天踩上自行车,买来米粥亲手喂给小黄吃。小黄感受着妈妈般的爱,热泪和着热粥一起咽下。邻床的病号都竖起大拇指,连声夸赞小伙子遇上了好“母亲”。伤愈后,黄振国回到了安徽工作,可小伙子从来没有忘记这段“母子情”。他在给宋亚萍的信中这样写道:“当我一只脚踏空失去支点时,心却触到了真情……”
黄红霞不会忘记,2003年,她的父亲和她的儿子双双遭遇车祸而亡。正当她伤心欲绝时,是宋亚萍的关怀和鼓励使她重新有了生活的勇气;张雪春不会忘记,2004年一场车祸差点使他失去了两条腿,是宋亚萍一次又一次地把他送往上海治疗,为他办理了职工最低生活保障,并把他爱人安排到了林洋工作;黄金华不会忘记,自己家庭发生矛盾时,是宋亚萍多次上门劝导,当家庭遭遇变故时,又是宋亚萍牵线搭桥,使他重新享受到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今年新到的50多个外地大学生不会忘记,是宋亚萍千方百计为他们找到住处,送去了彩电、沙发、电话、饮水机、空调、太阳能热水器等生活用品,并为他们配好了自行车……
11年如一日,当职工有什么需要时,宋亚萍就会送来关怀和温暖。然而让宋亚萍遗憾的是,没能尽到一个妻子、母亲和晚辈的责任。
2003年7月,公司接到一份3亿元的大订单,客户要求在3个月内完成160万台单相复费率电表生产任务。宋亚萍连夜召开党员大会,组织了一支由党员管理者、党员生产骨干组成的“大会战先锋队”,掀起了一场大会战。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宋亚萍的婆婆被确诊患上绝症。宋亚萍的丈夫是独子,此时正是婆婆最需要她陪伴的时候。一向坚强果断的宋亚萍犹豫了,望着婆婆近乎哀求的眼神,她的心碎了。怎么办?她反复考虑,最终请来家庭医生和保姆照料婆婆。宋亚萍与员工们一起奋战在生产一线,随时部署和协调各方面工作。当满载电表的卡车缓缓驶出公司门后,她拨通了总经理的电话:“准我两天假吧,我想尽尽一个儿媳的责任。”这是她向公司第一次请假。
11年来,儿子的冷暖饥饱、生活学习,宋亚萍少有时间关心到。儿子常常委屈地说:“妈妈,你喜欢工作胜过喜欢我。”后来,儿子渐渐大了,逐渐开始理解妈妈。上大学后,儿子发给母亲的第一条短信就是:“我有一个令我敬佩的党员妈妈。妈妈,你对事业的执着和坚定将影响我一生。”
十年踪迹走红尘,野花啼鸟一般春。11年来,宋亚萍先后21次被评为南通市、启东市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党务工作者以及优秀工会工作者,2005年又被授予 “江苏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今年,又当选为“启东市十大女杰”。
宋亚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