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其祥,43岁,老家在徐州市。4年前,他来到启东,成为启东炒栗第一人。
早上8点,巩其祥吃完早饭,把三轮车推到屋外。车上装着一只煤炉,煤炉上支着一口大锅,车上还有一袋子生栗子。他习惯性地拎了拎塑料袋,估计袋中的生栗子量足够了,便出了门。
一天换好几个“阵地”
在南苑新村小区内一个交叉路口适当的位置,老巩停下了三轮车,炒起了第一锅栗子。约半个小时,栗子的阵阵香味便在空气中弥漫开来,把正在附近散步的几位老年人吸引了过来,每人称了5元钱栗子。2个小时不到,卖了10多斤栗子后,老巩推起三轮车转移“阵地”了。
“根据城市管理有关规定,我们只能在菜场或新村里做生意。但是新村里生意有限,所以我们得不停地转移阵地。”随后,老巩又来到幸福一村,在树荫下摆起了摊。他说:“每天上午9点半到10点我就来到这里,老顾客们都知道。”果然,他的三轮车刚刚停下,旁边水果摊摊主就热情地跟他打招呼。
一年收入够全家开支
由于常年风吹日晒,43岁的老巩有点显老。老巩共有3个孩子,老大读完中专正在实习,老二、老三还在念高中,妻子在家里种了几分地,全家5口人每年的开支基本就靠他一个人经营炒栗子维持。老巩说:“要是放到现在,说什么他也不会生3个孩子了,负担多重啊。”
老巩是个能吃苦的人。他先在老家养过肉鸡,后到镇江贩卖栗子,不久,他又转为在镇江街头炒栗子,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能卖掉一二百斤栗子。后来,镇江城里炒栗子的人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难做,老巩便决定转移“战场”。
一次,他与一位在启东打工的老乡闲聊时,听说启东还没有炒栗子的,于是他马上来到启东。果然,现炒现卖的栗子很受启东人喜爱。“第一年生意最好做,最多的一天能赚一千多。”老巩笑着说,“现在炒栗子的人多了,生意相对淡了,不过,我的收入足够全家人开支了。”
快乐背负生活重担
既然生意少了,为什么不在启东找家企业上班?面对记者的问题,老巩笑了:“企业里每月只能挣个千把元,哪够全家花。在企业上班还要有时间要求,而我现在多自由啊。”原来,老巩早上8点出摊,12点不到就回去吃中饭休息了。下午3点再出摊,晚上6点就收摊了,每天出摊炒栗子的时间不到7个小时。
“炒栗子需要什么技术吗?”记者好奇地问。“那当然,不仅要有技术,而且胳膊要有劲。”老巩让记者使了使他的铁铲,记者提着铲子根本炒不起来,因为锅子里足有15公斤重的石子。老巩介绍说,栗子放在石子中炒才会受热均匀,吃起来才够香。炒一锅栗子大约需半个小时,每锅1.5公斤左右。铲动的速度也很讲究,不然,炒出的栗子味道不佳。老巩刚开始炒的时候,一锅下来,两条胳膊就疼得抬不起来。不过,现在挥起铲子,老巩轻松自如。
在启东4年,老巩结识了不少熟客。老巩说,在启东,喜欢吃炒栗子的市民不多,他希望飘香的栗子能吸引更多的人。 陆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