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能满,33岁,家住安徽省枞阳县。2003年春,他携带妻儿来到启东,做起了早点生意。手艺好、待人热情,朱能满赢得了顾客的好口碑。
又是一个高温天。一大早,朱能满东向的包子铺里就射进了火辣辣的阳光。
屋里,一个大吊扇转得飞快。朱能满在面板上揉着面,脸上满是汗水。他的肩膀上搭着一条湿毛巾,干活的间隙,时而抓起毛巾往脸上抹一把。妻子小刘在门口的包子摊上不停地忙碌着,应承着顾客。已经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也在摊位上帮忙,一会儿送上茶叶蛋,一会儿又递上豆浆。
包子铺不大,大约15平方米,除了水池、面板、冰箱、笼屉、菜盆、豆浆桶、面粉垛,屋里还挤下了两张活动式长条餐桌。而门前的一棵香樟树荫下,便成了朱能满早点铺的“餐厅”,摆放着方桌和方凳。由于天热,包子铺内没有一个顾客,都坐在“餐厅”里。
“天热,生意淡,远不如冬天。”朱能满说话的时候连头也不抬一下,手中依旧忙乎着。
这几天,朱能满的儿子跟父亲“磨”了好几次,想让父亲在他们租住的车库里安装空调,朱能满没有答应。朱能满说,5毛钱的一个包子只赚一毛多,一台空调要做多少个包子呀。
朱能满租住的的车库月租金100元,朱能满觉得挺合算的。车库没有后窗,屋子里有点闷。屋里共有两个电扇,一只微型小吊扇是朱能满夫妇使用的,而从老家带过来的一台鸿运扇则是儿子的“专用扇”。
这几天气温都在35℃左右,晚上,车库里的温度近30℃,连电风扇吹出来的风都是热的,躺下不久,身下的席子就感觉发烫。到了晚上10点钟,朱能满还没能睡得下,他不停地坐起来,不断用凉水擦身降温。而妻子小刘白天累坏了,躺下没多久便睡着了。儿子把鸿运扇开到了最强档,固定了风向,照着头部直吹。朱能满生怕吹出病来,便移动了风扇的位置,并调整到活动档上。
折腾了一阵子还是睡不下,朱能满干脆夹了一张单人凉席和枕头,出了门。他来到小区中间那块绿地旁,把凉席在人行道上铺展开,躺了下来。朱能满刚合上眼睛开始迷糊,蚊子便“嗡嗡嗡”地“盯”上了他,在他的脸上、腿上和手臂上不停地猛咬。朱能满只好一会儿晃悠头部,一会儿扭动身子,驱赶着蚊子。如此折腾了一阵子,朱能满又清醒了,他便坐了起来。忽然,朱能满发现不远处也有一个人坐在那儿,一闪一闪的香烟火光特别醒目。朱能满夹起凉席和枕头走了过去。原来是在他包子铺边摆西瓜摊的老张。朱能满便和老张聊起了天。
聊着,聊着,朱能满终于挺不住了,倒在凉席上打起了呼噜。凌晨2点30分,朱能满的生物钟便“闹响”了,他一骨碌爬了下来,夹着凉席、枕头晃晃悠悠往家走。一天的工作又要开始了,磨、煮豆浆,做、蒸包子,洗、煮鸡蛋。一直忙到中午,朱能满才有机会补一觉。
“如果高温持续下去,就不得不考虑买个空调了。”这几天,朱能满一直掂量着、算计着。“辛苦挣钱,但也得学会享受。”朱能满乐呵呵地说。 陆汉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