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平,男,49岁,市实验小学乒乓球培训中心教练。2004年下岗后,他利用自己一技之长开办了乒乓球培训中心。在今年6月举行的南通市小学生乒乓球比赛中,他所指导的学生获得团体第二名。
7月的一天,记者来到市实验小学乒乓球培训中心,球馆内6张乒乓球台无一空闲,小队员们你来我往地挥动着手中的球拍,白色和橙色的小球在空中穿梭飞舞。“看球要准,速度要快……”球桌旁,一名中年男子汗流浃背,耐心地指导着学生。该男子就是市实验小学乒乓球培训中心教练杨平。
发挥特长 下岗创业
2004年,47岁的杨平下岗了。空虚、失落、迷茫整天萦绕着他。曾参加过市内外各种乒乓球比赛,并做过3年业余乒乓球教练的杨平心想:何不利用自己的特长,创办一个青少年乒乓球培训中心,既锻炼青少年的身体,说不定还可为国家培养和发现乒乓人才呢!可培训场地、器械等怎么解决?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杨平与市实验小学进行了沟通。令他喜出望外的是,校方与他一拍即合。2005年1月,在实验小学的大力支持下,乒乓球培训中心成立了。
乒乓夫妻 以馆为“家”
“同学们练球一般都是利用课余时间。”杨平告诉记者。为此,他把每天的教学分三个时段:中午11:30至下午1:30,下午4:30至6:30,晚上6:30至8:30。这样的安排使得杨平不能像常人一样准时准点回家吃饭,中饭、晚饭就由他的妻子送到培训中心。
谈起自己的家庭,杨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他说:“乒乓球让我与妻子结了缘。”杨平与妻子屈芳都是乒乓球爱好者,当年,两人经常参加市里组织的乒乓球比赛,屈芳的飒爽英姿让杨平怦然心动。就这样,小小的乒乓球把两个人牢牢地牵在一起。“我们是一对名副其实的‘乒乓夫妻’,乒乓球是我们的红娘!”杨平说。如今,乒乓球馆已经成了夫妻俩的第二个“家”。
因人而异 分类教学
在教学中,杨平有个习惯,每个孩子来找他学球时,他总是先与家长沟通之后才决定用什么方法教学。有的孩子只是为了强身健体,杨平则尽量让他们学得放松、开心,让孩子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娱乐身心。而有的孩子希望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能够出成绩。对于这样的孩子,杨平就非常严格,一招一式都严格指导。除了教孩子如何掌握技巧之外,杨平还很注重基本功的训练。他说:“练球的基本要求是学艺先学理,理不通,学不精。”
“小小乒乓球还能预防近视呢!有些家长就是为这个让孩子学打球的。”杨平兴奋地说,“已经有好几位小朋友通过打乒乓球,把眼镜摘掉了。”杨平解释道,小朋友们在打乒乓球时,双眼必须紧紧盯住穿梭往来、忽远忽近、旋转多变的球,这样使得眼球内部不断运动,血液循环增强,因而能使眼睛的疲劳消除或减轻,起到预防近视的作用。
暑假里,乒乓球培训中心更加热闹了。原本一天三个时段的教学增加到五个。“我会把乒乓球技巧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孩子们。”杨平说,“我将尽自己所能,培育出更多更好的‘乒乓苗子’。”
张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