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大妈卖鱼
时间:2006-06-15 A+   A- 举报

包仁兰,61岁,老家在志良镇。六年前,儿子媳妇在汇龙镇买了房子后,包大妈便随儿媳住进了城里。三年前,闲不住的包大妈在新村附近的小菜场里摆起了鱼摊。

出摊

  六月的天亮得早,5点刚过,包大妈就起床了。她匆匆准备了一家人一天的饭菜后,就推着一辆旧三轮车来到新村里的小菜场上。三年多了,她一直在这里摆摊卖鱼。

  包大妈麻利地从三轮车上搬下三只红塑料大盆,依次排放好,又从一墙之隔的自家车库里拉出一条长长的塑料管,给三个大盆注满水。随后,她捞起存在车库小水池里的鱼,用塑料桶提到菜场倒进塑料盆里。大、小鲫鱼分开放,白鱼、黄鲢合一盆。等鱼儿“就位”后,包大妈又拉来电线,插上增氧泵。来来回回跑了四五次后,才安排妥当。这时,有早起的市民来光顾了。

  无论是寒风刺骨的严冬,还是烈日炎炎的夏天,除了不得已要走亲访友外,包大妈舍不得停一天生意。冬天一手的冻疮,裹上塑料布坚持在冷水里捞鱼;夏天烈日下热得透不过气来,脸涨得通红也“坚守岗位”。由于长年累月辛苦,60刚出头的包大妈很见老。


守摊

  端午节前一天上午,记者来到包大妈的摊前买鱼。只见她正在把一条刚刚剖好的大黑鱼装进塑料袋里。记者有点纳闷:“这条黑鱼准备留着自家吃?”见是熟客,包大妈说:“这条黑鱼1斤4两,12元,刚刚一位顾客等我剖好后硬是只愿掏10元钱,我可不愿亏本卖,现在你要给11元。”

  包大妈卖鱼每斤的毛利只有0.5元左右,去掉损耗后利润实在很少,加上这里共有4个鱼摊,竞争激烈,虽然包大妈一天能卖出100来斤鱼,但是去除成本后每天的收入只有30多元。

  中午12点半,包大妈还在鱼摊上张罗。“现在该回去睡个午觉了吧?”记者跟她打招呼。“不能,还要等着送鱼的人来呢。”包大妈笑着说。果然不一会儿,一辆装着鱼儿的小货车停在了她的摊前。由于这几天天气热,包大妈只进了一点销量相对好一些的鲫鱼。

  包大妈的老家在志良镇,丈夫过世前从事建筑生意,育有一个儿子。那时她家的生活在当地算是很不错的,后来,丈夫被人骗走了近8万元钱,不久,丈夫又突发疾病去世,欠下了不少债务。所以,包大妈就摆起了这个鱼摊,挣钱还债。她欣慰地告诉记者:“再干一年,债务就可以还清了。”
  1点多了,与北侧的水果摊老板打了个招呼,让他帮忙看一下,包大妈这才回去吃中饭。打了个盹,3点钟左右,她又出现在鱼摊前。

  下午5点钟前后,是包大妈最忙的时候。称鱼、收钱、剖鱼,她一个人忙得团团转。即使再忙,包大妈都为顾客把鱼鳞刮得干干净净,并在水中过洗一遍后才装进干爽的塑料袋里。


收摊

  傍晚7点钟光景,天才逐渐暗下来。吃过晚饭后,记者拎着乡下父亲托人捎来的鲫鱼,直奔包大妈的鱼摊,请她帮忙剖一下。果然不出所料,包大妈还没有撤摊。她笑着说:“有时还有下班晚归的人来买鱼,虽然只偶尔有顾客光顾,但总归也是生意。”
                                      陆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