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赤脚医生”的内心独白
时间:2006-06-02 A+   A- 举报

顾兆平,59岁,兆民镇“赤脚医生”。20多年来,他默默奉献,竭力为乡亲们解除病痛,被评为南通市优秀乡村医生。

场景一:

  5月20日上午8点,兆民镇巴西村50多岁的施静冲因咽喉发痒来到村卫生服务站。是老熟人了,顾兆平与老施拉起了家常。谈话间,也问明了病情、量了体温,看了看咽喉,顾兆平为老施开出处方:挂3天盐水,一共30多元。

主人公的话:不让患者花冤枉钱

对于头痛脑热这些小毛小病,一般情况下药方子都控制在40元以内。青霉素、病毒痤是常用药,炎症特别严重的才考虑使用头孢等价格略贵的药。老百姓挣钱不容易,达到同样治病效果的药要尽量用价格便宜的,更不能用药过重或过量。

  我出生于农村,家中兄弟姊妹多,吃苦受穷过。我知道农民的苦,农村家庭一旦有人患了病,经济就更困难了。所以,我尽可能地减少病家的负担,不让患者花冤枉钱。

场景二:

  5月24日下午4点,兆民镇通兴村村民黄玉英来到巴西村卫生服务站,刚刚为一位老伯插好盐水的顾兆平笑着和她打招呼:“怎么样?感觉好点了吗?”说着,就让黄玉英在诊所里的诊床上躺下。
主人公的话:当“赤脚医生”最有意义

黄玉英患了腰椎盘突出,刚来的时候走路都有点困难。经过20多次的按摩,现在情况好多了。“赤脚医生”面对的大都是农村重体力劳动的人,腰扭伤、腰椎变形等属于常见病,而这些病又没有什么特效药。我觉得按摩、针灸等中医方法治疗这些病的效果好,且花费少。于是,我就自学了按摩、针灸。按摩只需我花点时间和力气,针灸、拔罐也只是用点消毒水,所以,这些治疗我都是不收钱的。

  1966年,我19岁,在别人的推荐下当上了“赤脚医生”,成了启东第一代“赤脚医生”。但是,做“赤脚医生”收入少,不久,我就动摇了。几年以后,我辞去了“赤脚医生”,做起了贩运生意。1983年,我又做起了小五金生意,积攒了3万多元。当时,这可是一大笔钱。钱赚了,阅历也丰富了,思来想去我觉得还是当“赤脚医生”最有意义,因为那是一个为民服务、受人尊敬的职业。1987年,我又回到了“赤脚医生”这一岗位上。

场景三:

5月27日下午5点30分,巴西村卫生服务站送走了最后一名患者,顾兆平与其他两名医生坐下来休息。这时,一名青年男子在他人搀扶下来到了诊所,这名男子肚子痛,说话都有点困难。一检查,发现他患了急性胃肠炎,需要马上挂盐水。与患者一起来的人介绍,这名男子是卖藤椅路过的外地人,并暗示顾兆平尽可以“狮子大开口”。顾兆平没理会暗示,按常规只开了30多元的药。因为患者必须在服务站挂盐水,顾兆平陪着病人挂完3个小时的盐水后才下班。

主人公的话: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一名好医生不仅要有好医术还要有好医德。医术好,没有医德,老百姓同样不会找你看病。有的“赤脚医生”感叹自己没有病人,其实是医生自己把病人“吓”跑了。我这里的患者有许多都是远道而来的,甚至还有海门人,我总是忙不过来。今年1~5月份,我这个启东最西端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营业额达15万元,在全市各卫生服务站中名列第一。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医生不能急功近利。记得在2004年6月,天汾一名小伙子一氧化碳中毒,当我赶到现场时,已经没有了呼吸。但是,我没有放弃,而是马上实施人工呼吸,10多分钟后,小伙子苏醒过来。20年来,我先后抢救的落水小孩就有七八个。
                          陆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