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残缺的生命同样精彩
时间:2006-03-07 A+   A- 举报

杨荣,女,启东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无声的世界里,她用耐心和爱心与一个个聋哑儿童艰难交流,唤起了这些孩子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美的向往,让残缺的生命灿烂绽放。

   “在我离开南京特教师范学校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一群怎样的孩子。可是真正工作后,我才发现一切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美好。当我一遍一遍重复同一个问题,而讲台下还是一双双不解的眼睛时,我感到手足无措。”在特殊教育学校工作了6年多的杨荣,回忆当年感慨万千。


  1999年8月,杨荣挥手告别南京特教师范学校,来到了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学生涯第一堂课的内容竟然是教会学生分清男女厕所、认识各自的宿舍床铺。面对这些聋哑、智障的孩子,教会他们这些最简单的生活常识也非易事。一些农村孩子根本没有上厕所的习惯,随地大小便,有些智障学生直接拉在了身上。每当这时,杨荣就领着他们一起把粪便打扫干净,亲手帮他们换掉脏衣裤。每次下课,杨荣的首要任务就是带学生上厕所。一个星期后,当杨荣看到孩子们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时,她第一次真切体会到了这份工作的价值。


本以为在无声世界里,交流也是无声的。可是,记者跟随杨荣来到教室时,耳旁却不时传来她和学生交流的讲话声以及孩子练习发音的“啊、啊”声。“小鹿,小鹿……”杨荣一遍遍地重复着,口型很夸张。孩子们争先恐后举起小手,被杨荣点到的孩子一边打着手语一边努力张大嘴与老师交流。杨荣笑着说:“孩子们都是通过辨别老师的口型来回答问题的。”


  俗话说:聋哑人说话,铁树开花。作为聋哑孩子的父母,能够听到自己的孩子亲口叫‘爸爸妈妈’,这简直是一种奢望!为了教会聋哑孩子发好一个音,杨荣让孩子们近距离地观察她的口形,让他们用手触摸她的鼻翼、喉部、嘴唇等发音部位,以此来感觉发音时的振动。一遍、两遍、十遍、百遍……杨荣不厌其烦,孩子们的口水溅到她脸上也毫不在意,嗓子哑了也无所谓。尽管孩子们发音不太准确,把“翘”读成“笑”,把“祖国”读成“楚国”,把“走路”读成“丑路”……但每当有学生奇迹般地实现说话发音零的突破时,杨荣总是激动不已。有一次,学生张海潞的父母在家长联系簿上写着:“谢谢老师!张海潞会发音了,她会叫爸爸、妈妈啦!” 

 
  平日里除了正常的教学外,杨荣还要照顾孩子们的生活。4年前的一个晚上,正在睡梦中的杨荣突然听到二楼男生宿舍内传来阵阵的踢门声和怪叫声。原来,学生赵新南阑尾炎发作,疼痛难忍。此时已是深夜12点,学生家长一时又联系不上。为了不耽误治疗时间,杨荣在保育老师的陪同下,背起赵新南直奔医院。挂急诊、做检查、配药水、守病床……彻夜未眠。第二天,赵新南的父母从乡下急匆匆赶到医院,看到儿子安然无恙,禁不住泪流满面。


  由于身体上有残缺,这些孩子们的思维方式、理解力、性格与正常孩子差异很大,脾气暴躁、自卑、敏感等缺点都会在这些孩子身上表现出来。2002年的一天,脾气暴躁的陆军莫名其妙扯坏了所有的课本后,悄悄地走出了校门。全校老师到处寻找,杳无音信。最后,一位民警致电学校,才知道陆军想回家但迷了路。当杨荣拖着一身疲惫接陆军回校时,孩子就像见了亲人一样扑进她的怀里大哭。“那一刻,我突然懂得一个教师在这些残疾孩子心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杨荣动情地说。


  “初次接触他们,你或许会不习惯。可是相处久了,你会发现,这些孩子好单纯,好可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情非常直白,从不掩饰自己。” 杨荣开心地说。有一次,班里的一位女生过生日,同学们凑了钱买了一只生日蛋糕。被蒙在鼓里的杨荣走进宿舍时,孩子们用手比划着,一定要把第一块蛋糕给老师吃。杨荣的眼睛湿润了。


  和普通教师相比,特教工作太辛苦,要花更多的心血去教学生。“我们这些特教老师虽然不会有‘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但是每当看到孩子在这个校园一天天变化,一天天进步,心里就甜滋滋的。”杨荣自豪地说,“奉献特教,我无怨无悔。”                 张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