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雅芳29岁的儿子在新加坡拿到了工商管理博士学位,并在当地找到了一份合适的工作。谈起爱子,陆雅芳的心里乐开了花。这么多年辛勤劳作,陆雅芳觉得生活回报她的太丰厚了。
结婚成家时,丈夫在乡运输站工作,陆雅芳在家务农。因为运输站效益不怎么好,丈夫的收入不太稳定。有了儿子后,家里开支就捉襟见肘了。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陆雅芳开始谋划着学一门手艺,多挣点儿钱。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听说上海培罗蒙服装厂的裁缝师傅袁少山退休赋闲在家。陆雅芳单枪匹马前往上海,拜袁少山为师。从此,陆雅芳的生活就与一把剪刀一把尺子为伴。
儿子上小学六年级那年,陆雅芳在永阳村小镇上开了一爿“上海精做西装”门市。精做西装,当时这行当在上海滩才刚刚兴起,在小镇立刻刮起了一股旋风。顾客纷至沓来。陆雅芳的家离裁缝铺不足一公里路程,她铺里、家里两头忙,起早贪黑,一刻不停。
3年后,陆雅芳的儿子以高分考入启东中学。儿子寄宿了,陆雅芳就少了份牵挂。她决定到上海去闯荡一番。于是,38岁的陆雅芳,在袁少山的帮助下,来到了上海,承包了一家公交公司所属的服装加工门市。
公交公司免费提供场地,陆雅芳为公司机关员工加工服装8折优惠,对外加工按实收费。陆雅芳不仅手艺好,而且善良、诚恳、热情,她很快立住了脚。活儿多了,陆雅芳忙不过来,就请了两位帮工。陆雅芳经常加班加点干活,有时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虽然很辛苦,但当她把生活费交到儿子手上时,心里总是乐滋滋的。
儿子高三了,在上海干了两年多的陆雅芳毫不犹豫地放下了手里的剪刀,回家陪读。她在启东中学附近租了一间房,照顾儿子的起居。偶尔,她还接点裁剪活儿,贴补家用。当年高考,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捧着儿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陆雅芳喜极而泣。
为了供养儿子,陆雅芳又在汇龙镇找了个门面,办起了“布行”,经营布料与加工服装。就这样,陆雅芳在那裁缝铺里裁剪着,而儿子读完了本科,读完了硕士,接着又读完了博士。
儿子拿到第一份工资后,除留下少部分开支,全部寄给了妈妈。他在信中感谢妈妈多年的付出。并叮嘱妈妈不要太操劳,现在让他来挣钱养家。
陆汉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