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功臣情系九天
时间:2005-12-07 A+   A- 举报

沈力平,1943年10月出生,祖籍启东,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少将军衔。他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自动控制专业。曾参与我国第一艘失重飞机的设计,参与和主持多次卫星与飞船的发射。

初冬时节, 借沈力平回启参加东南中学六十华诞暨张謇先生垦牧建校八十五周年活动之机,记者采访了他。

载人航天是个大系统
     
“太空的生活环境和地球上有很大的差别。在太空中,我就不能这样自如地喝茶。”沈力平端起杯子,解释起来,“溅出的茶水会变成水珠,水珠就会飞窜,进而影响航天安全。”


  沈力平介绍说,载人航天是个大系统,包括航天员、运载火箭、载人飞船、测控通讯、发射、着陆场等诸多系统,其涉及的软件指令达四五十万套。太空中有失重问题、辐射问题,还有起飞、返回过程中的一些力学因素,像振动、噪声、冲击过载等等。如何对抗这些不利因素,保证飞行器内部有一个基本的生活环境,以及人在失重的情况下怎样完成基本活动自理等,这些都是沈力平研究的课题。


  那么,航天员是如何选拔训练的呢?沈力平告诉记者,航天员是一个从事特殊工作的人群,需要具有特殊的品格和体魄。航天员在飞行前、飞行过程中、飞行之后的医学保障、医学监督等,都是航天工程的关键。


  为选拔“神五”“神六”航天员,沈力平和同事们先从1500多名飞行员中,选了700多名,最后才选定了10多名航天员。这些航天员进行了耐力、体质、心理、技能等一系列训练。其中耐力训练是一项常人难以忍受的训练。宇航员坐在转椅上,转椅快速旋转,普通人一会儿就会脸色苍白、呕吐不已,而宇航员则必须要挺得住。


对航天员的心理素质要求也特别高。自从美国哥伦比亚号出事后,我国就加强了这方面的训练。沈力平介绍说,我国航天员杨利伟的心理素质就特别好,“神五”升空的那天早晨,他仍然睡得很沉,服务员叫了两次才把他唤醒。

 从事航天重在奉献

沈力平执着和痴情于航天事业,与他孩提时代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


沈力平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沈轶公是东南中学首任校长。小时候,父亲给他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植下了飞天的梦。他在东南中学作专题报告时风趣地说:“ 我大学第一、第二、第三志愿都是北航,第五才填报北大。”他的夫人也是一位“航天人”。夫妇俩一心扑在航天事业上,一年到头几乎没有休息日。有一年春节,飞船总体要交付,沈力平和同事整个春节都在连轴转地加班。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在沈力平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他刚毕业不久,就参加了一个失重飞机的设计改造项目。该实验就是用飞机做抛物线飞行来创造短时间的微重力环境,当时只有美国和苏联搞过这项研究。沈力平除了吃饭和睡觉外,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通过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这个项目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而沈力平也成了这方面的专家。


  作为国家“863”计划委员会委员,沈力平还积极参与我国航天发展计划的研究,和同事们一起提出了我国载人航天、建立空间实验室、建立空间站三步走的规划, 1992年该规划得到中央批准。鉴于他在航天事业上的突出成就,沈力平被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担任“神舟五号”副总指挥,并负责“神舟六号”飞行手册的编辑审定。沈力平多次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陆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