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桥村里的“山药大王”
时间:2005-12-01 A+   A- 举报

倪忠辉,41岁,家住久隆镇庙桥村。2003年,他引种新品山药,并逐步摸索出了一套种山药新技术。今年,他种植了近6亩山药,亩收入突破万元,成了当地有名的“山药大王”。

山药田里算明账


  种山药亩收入超过一万元,乍闻此言,记者还真是半信半疑。11月24日,记者慕名前往久隆镇庙桥村,拜访“山药大王”倪忠辉。


  倪忠辉的名气还不小,随着村民一路指点,记者很快就找到了他家。


  倪忠辉头发零乱,衣着朴素,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不善言辞的他一下子就把记者领到了他的山药地里。初冬的农田里一片萧条,但是就在这片空地里,大量的山药正等待收获。


  倪忠辉拿来铁锹,一锹一锹挖下去,山药开始“露脸”了。“盘”山药是个“功夫”活,倪忠辉挖到一定深度后,见山药有点松动,就轻轻地用铁锹角一点一点地剔除泥土。不一会儿,一根足有70厘米长的大山药和附着的2根小山药就显露出来。记者估计这一棵山药的重量近1.5公斤。


  倪忠辉掰着指头计算:按照今年的种植密度,每亩山药3500~4000棵。以每棵产山药1公斤计算,每亩的产量在3500公斤以上。目前,山药市场价每公斤6元左右,去掉种植成本,今年山药亩收入1万元稳拿了。


种田有门道


  “种田不仅要能吃得起苦,还要动脑筋。”倪忠辉说。2003年,朋友向他介绍了一种新品山药。当时,启东本地山药因产量低、种植花费精力多而少有农户种植。但这种新品山药具有无棚、双苞、粒大等特点,产量高,口感比本地山药还要“糯”。倪忠辉开始试种。


“种山药有许多门道。”倪忠辉说,“土壤深翻要到一定深度,泥土要拍细,播种前还要消毒。种山药选用的肥料也有讲究,要选用正规企业生产的纯硫酸钾和磷酸二铵。每年4月5日播种,9月份开始收获,直至冬天。”


  为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倪忠辉还大胆缩短行距增加种植密度。为了保证生长过程中的光照,他引用了本地山药搭棚技术,在本来不用搭棚的山药地里搭起了60多厘米高的小棚,这样,山药的生长就不会因密度过大而受到影响了。


“山药大王”名声远扬


  倪忠辉种植的高产山药让周围的村民羡慕不已,纷纷开始引种。去年9月,远在千里之外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科所还组织人员来启实地考察,今年一次就向他订购了400公斤苗种。附近的海门市悦来镇还邀请他前去承包土地发展山药规模种植。


  “山药大王”名声传出后,还引起了科研院校的关注。就在一个月前,淮阴师范学院的专家特地来到倪忠辉的田里,观测了山药的长势,检测了土壤里的氮、磷、钾等主要元素含量和酸碱度指数。专家们不仅肯定倪忠辉种植过程中化肥和农药使用得适度,还对有关种植技术提出了更为科学的建议。“科学种田才有出路。”倪忠辉拿出了专家们为他开出的检测表说,“我还要向市里的农技干部请教这上面的有关数据呢。”


  为了减少劳动强度,倪忠辉说:“近日准备使用机械化深翻山药地,这样不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还能确保深翻的深度,土块也更细。明年我准备种植20亩山药。”
                            陆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