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士斌,男,54岁,老家惠和,后迁至近海,1974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他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杂志社社长、副编审,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学会会员及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藏书票研究会会员。
“家乡的景色如诗如画啊!我为老家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而高兴。”站在启东宾馆客房的窗户前,看着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和车辆,来启参加’2005中国·启东科技节暨国际经贸洽谈会的陆士斌感慨万分。
陆士斌从小喜欢画画。9岁时,陆士斌开始拿起画笔,在一张张纸上描绘着自己对色彩、美景的理解。当时家境尚可,陆士斌每月有2元的零用钱。这笔钱可以由自己随意支配,陆士斌从不去买糖果和零食,而是全部用于购买纸和笔。
那时候学画画,条件艰苦着呢。每月2元钱的纸和笔,是远远不够的,陆士斌为此动足了脑筋。上学、放学,他从来只关心路旁有没有香烟盒,因为香烟盒的反面是空白的,正好利用它画画。陆士斌说,那时候,他捡了上千只的香烟盒,在这些烟盒的反面全部画上了画。
缺少老师的指点,是当时陆士斌学画画最大的困难。当时在《南通日报》工作的启东农民画家施汉鼎老家在近海。陆士斌14岁的时候,施汉鼎因身体原因回老家休息。听说了这个消息,陆士斌赶到了施汉鼎的家里,惴惴不安地把自己的画拿给施老师看。施汉鼎热情接待了陆士斌,还告诉他,以后三个月会回来一次,到时,陆士斌可以找他。从此,陆士斌更加用心地画画,绘画技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两年后,施汉鼎接受了一项任务,在当时少直的常胜中学前面,画一幅10米高的屏风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此次作画,施汉鼎带上了陆士斌,他让陆士斌学临摹作画。第一次画这样正规的画,陆士斌心里美极了。作品得到众人的称赞,陆士斌对画画也更感兴趣了。后来,陆士斌跟随施汉鼎到了启东文化馆,参加了文化馆举办的第一期业余美术培训班。学完后,16岁的陆士斌回到了公社,担任了公社新成立的美术小组组长,配合当时的形势,作了大量宣传画。17岁那年,陆士斌被抽调到启东文化馆,边学习边创作。这期间,在一些老师的指导下,陆士斌创作了木刻《芦荡鸡鸣》。该作品一炮打响,入选全国美术展览会。
1977年,陆士斌毕业后被分配到文化部艺术期刊部工作,1980年后,陆士斌担任美编兼记者。期间,陆士斌还到中央音乐学院进修了一年。10多年的美编、记者工作中,陆士斌采访结识了彭丽媛、关牧村等一大批歌唱家。2001年,陆士斌担任了《中国音乐家协会》杂志社社长。回忆往事,陆士斌觉得做记者的日子最开心。陆士斌说,快到退二线的年龄了,他目前的任务是培养好年轻一代。
陆士斌感慨万千地说,自1974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后,他就离开了生他养他的家乡。近年来,家乡的变化太大了,在骄傲的同时,他将为家乡描绘更多美丽的图画。
陈红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