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桑梓赤子心
时间:2005-11-16 A+   A- 举报

孙锦昌,1930年1月出生于启东县南清河镇。上世纪六十年代,孙锦昌在美国先后创立帝国领带公司、布兰逊地产公司、美国邮政投资公司等,他曾任美国华侨进出口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美国华人协会理事、美国共和党纽约华埠分会副主席。2002年,孙锦昌回到家乡慷慨解囊,捐资500万元创立了启东市孙氏助学奖学基金会。2004年,他再次捐资500万元创办晨曦学校。

金秋季节,趁孙锦昌夫妇回国参加启东有关活动之际,笔者拜访了他。


游子思乡切


  孙锦昌少小离家,至今已近60年。他三度飘洋过海,去上海,到台湾,赴美国,越走离家越远。然而,他的心依然热恋着家乡这片故土。从上世纪70年代第一次踏上回乡路起,30多年里,孙锦昌已经记不清回过多少次家了。


  虽然游子思乡心切,但回乡之路不仅遥远而且曲折。1973年,中美关系松动,人员始有往来,孙锦昌便首次申请回国签证,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申请未获批准。其后3年里,孙锦昌每年递交申请,均无结果。孙夫人劝他:“他们不让你回国,你就别回去了。”孙锦昌对夫人说:“有国回不去,我死不瞑目。”他与有关方面交涉:“为什么我的申请你们总是不批准?我虽然持有美国护照,但不管怎样,我还是一位中国人。如果你们不承认,就明着说一声,我就死了这条心。”1976年,孙锦昌终于获准回国与亲人团聚。


  返国申请虽已获准,但朋友们还是提醒孙锦昌:国内“文革”还没结束,回去可能有风险。孙锦昌说:“为了回家,就是有风险,我也愿意冒一冒。”结果是虚惊一场。回国以后,他平安无事,始终沉醉在浓浓的亲情和乡情之中。孙锦昌回忆说:“离家28年后第一次回家,当时我的老父亲还健在啊。”


异国创业路


  孙锦昌曾经在启东县公立南清河小学读过5年书,后在上海一家报馆边打工边学习。平生的第一篇文章《一支蜡烛二两花生过除夕》在上海《大晚报》见报后,被上海中江新闻专科学校陈高庸校长看中,孙锦昌遂成了该校的学生。后来,他在台湾的媒体当记者。1959年,孙锦昌因被怀疑是共产党,被台湾警备总部以“思想犯”嫌疑逮捕,拘禁6个月后被释放。由此,他便萌生了弃文从商的念头。


  1962年,孙锦昌以报社公派自费的名义,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报社贴补2000元台币(当时相当于500美元),他把一半留给妻儿。除去船上的开销,在登上洛杉矶码头时,他兜里只剩下了50美元。因为他是台湾重要媒体的记者,认识许多名人,赴美后,正在美国的著名船王——香港东方航运公司及台湾金山航运公司董事长董浩云先生(香港首任特首董建华之父)提出要帮助他,孙锦昌婉拒了,他要凭自己的能力生存。孙锦昌边读书边经商,赴美第二年就将妻儿从台湾接到了美国。1964年,孙锦昌首创帝国领带公司,他坚持诚信经营,创出孙氏商业品牌,旋即在纽约市发展了5家连锁商店。之后数年,孙锦昌又先后创立了罗斯奇进出口公司、布兰逊地产公司。1980年,孙锦昌又创立了孙氏置地公司、美国邮政投资公司,投资全美18家邮局房地产公司。1987年,他又尝试经营纽约红都戏院。1989年,孙锦昌成功举办“海峡两岸电影节”,祖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均派出强大阵容代表团参加,轰动了海内外。新华社和台湾媒体分别发布了新闻。


  经过40多年艰苦创业,当年怀揣50美元登上美利坚大陆的孙锦昌,如今已经成为一位在美国颇有影响的侨领。


一片赤子情


  在旧中国,家乡很穷,孙锦昌只读了5年书就辍学了。当年,孙锦昌到了上海暂住在一个亲戚家。第二天早上,他发现房门上贴着一张字条:“至亲好友此处概不留宿”。孙锦昌虽穷却年少志高,他当即也贴了一张字条:“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接着,他便去了小西门的一位同乡家里。如今,孙锦昌事业有成,但他始终不忘穷苦人。


  近年来,孙锦昌在回国探亲过程中,听说一些品学兼优的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有的考上了大学,因为缴不上学费而被挡在大学校门之外。2002年,孙锦昌回到家乡慷慨解囊,捐资500万元人民币,创立了启东规模最大的助学奖学基金会——启东市孙氏助学奖学基金会。2004年,孙锦昌再次捐资500万元人民币创办晨曦学校。基金会成立以来,已有130多位学生受到资助,受助额达60多万元。今年6月份,孙锦昌捐资500万元在南京宁海中学设立孙氏助学奖学基金会,每年资助30至60名宏志班学生。


  孙锦昌说:“人活着最大的快乐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对社会多做些有益的事情。”这,就是古稀之年的孙先生对于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陆汉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