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汉兵,48岁,家住惠丰镇小效村。两年前,他动员在上海打工的儿子朱兴达回家报名应征。两年来,他无怨无悔地支持着儿子,教育儿子安心服役。日前,朱汉兵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十佳子弟兵好家长”。
2003年10月,冬季征兵开始后,朱汉兵用电话召回了在上海打工的儿子朱兴达。当时,亲朋好友都不理解。有的亲戚上门劝老朱:“你家儿子在上海做水电工,每个月少说能挣一二千块钱,这个年代,多赚点钱才是真的,干嘛叫他回家应征?”朱汉兵却对亲戚朋友说:“学艺挣钱的机会多的是,而一生中当兵的机会却只有一次,好男儿到军营去锤炼,不仅能学到本领,而且保家卫国很光荣。”在别人的不解中,朱汉兵领着儿子到镇人武部报了名。
经过严格的政审、体检后,朱兴达被批准入伍。朱兴达刚到部队,由于新兵连生活比较艰苦,加上训练量较大,有些受不了,便隔三差五打电话回家,向爸爸、妈妈诉苦。朱汉兵常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想想老一辈革命者的生活、战斗环境,要向老战士学习、向老战士看齐。”通过几次的电话“思想品德”课,儿子渐渐想明白了,下决心在部队要不怕苦、不怕累,干出点成绩来。三个月新兵集训结束时,由于表现突出,朱兴达受到了部队嘉奖。
下连队时,朱兴达被分到警卫连干后勤,这与他一开始当兵学本领的志向有了很大差异,这时,朱兴达的思想又有了波动。家信中,他无意间流露了这种情绪。朱汉兵从字里行间看出了儿子的思想变化。他反复看了几遍后,提笔给儿子回信:“儿子呀,在部队不管从事什么行当,只要你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工作,那么你就是块金子。不管是什么工作,只有好好干才会出好成绩。”在父亲的开导下,很快,朱兴达又坚定了当好兵的决心。
为了能让儿子安心服役,朱汉兵从来是报喜不报忧。去年9月,朱汉兵的岳父去世,时逢朱兴达参加团里的考核。为了不影响儿子参加“比武”,朱汉兵不顾家人的反对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儿子。他对妻子说:“儿子一定会理解我的。”后来朱兴达知道这事后大哭了一场,因为外公从小到大最疼他,小时候,就是外公风里来雨里去接送他上学的。但朱兴达没有责怪自己的父亲,从这件事中,他更明白了父亲让他“好好干”的强烈愿望。
朱兴达在部队里更加努力了。去年12月,朱兴达被部队评为“优秀士兵”,并被提升为班长。最近,朱汉兵又给儿子写信说:“两年的时间很快要过去了,在最后一段从军的日子里,你一定要在部队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当个优秀、光荣的人民子弟兵。”
钱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