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启东扎下了根”
时间:2005-10-14 A+   A- 举报

施爱国,50岁,河南扶沟县人。上世纪90年代初,他在把河南的煤炭往启东调运时,接触了启东人,由此也喜欢上了启东这个地方。2001年起,他在金鱼草陶瓷公司打工。最近几年,他把家乡的200多位乡亲带到启东来打工。

10月9日,记者来到金鱼草陶瓷公司。说起施爱国,公司负责人感叹道:“他可是个有‘经历’的人。”


  从车间里走出来的施爱国穿着淡绿色的T恤,小平头、红脸膛、身材微胖,显得整洁而利索。


  施爱国是部队转业军人,回到地方后曾任扶沟县一农场的党委书记、场长,后被借调到县物资局,当供销科长。煤炭是河南的一大资源。上世纪90年代初,沿海地区经济加速发展,对煤的需求逐渐增大。施爱国看中了这一市场的发展前景,抢占了江苏常州一带的煤炭供应市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启东机电公司的一名领导,发现启东的煤炭市场潜力很大,于是决定从老家向启东调煤。


  从钢厂、棉纺厂、油厂等大企业做起,1993年开始,施爱国每年向启东调运的煤炭在1万吨以上。那时候,装煤的船运载能力小,每船只能装80~100吨,煤船常常是深更半夜在沟河里航行。让施爱国感叹的是启东民风淳朴、治安良好,夜深赶路,他从来没有碰上过小偷和强盗,有时即使拿着几万元的钞票也没有危险。


  有一件事给施爱国的印象特别深:有一次,在惠萍镇街头,他看到两个男青年骑自行车相撞,两个人不仅没有互相指责,而且还分别询问对方有没有伤着。当其中的一位提出要帮另一位修车时,那人却说一点小毛病算了,随后两人客气地握手后各自走了。施爱国说,他辗转各地从来没有碰到过这样的事,启东民风好,于是他就把生意主要放在启东了。


  施爱国的家乡河南扶沟县是一个以种植棉花为主的农业县。施爱国说,种棉花的技术还是上个世纪60年代启东人来河南传授的。


  2001年,扶沟县一农场希望施爱国回去继续担任领导。但是,启东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让他十分留恋。正在这个时候,金鱼草陶瓷公司也相中了他。于是他毅然办理了离职手续,在启东扎下了根。从2001年开始,他先后把200多名河南籍老乡带到了公司打工,他则成了河南籍民工的车间主任。


  施爱国带领的河南籍工人主要在上釉车间工作,技术要求高。让他特别感动的是,厂领导十分关心外地工人的生活,不仅专门为工人盖起了宿舍,在生产淡季还确保600元的基本工资。今年7月,工人富余时,厂领导开车到吕四等地为工人找工作,并在食宿等问题得到安置后才离开。


  施爱国感到特别高兴的是,他的老乡们在启东工作后,不仅改善了经济条件,还在生活习惯上有了很大转变。他们中的许多人已完全融入了第二故乡。


  施爱国有一儿一女在老家,儿子已经工作,女儿还在上学。他说,等女儿学校毕业后,他就让妻子、女儿也来启东,他要把家真正搬到启东。 陆伟 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