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处处留笔墨
时间:2005-08-19 A+   A- 举报

  陆汉洲,男,54岁,笔名北沙,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聚焦中国民工》、《沙暴》、《西部之梦》、《建筑人》等,目前已发表各类作品200多万字。

  去邮局办事、到早点铺吃早饭、上工地调研,就是在住宅周围散步,陆汉洲都当作是收集写作素材的机会,一边与他人聊天,一边构思着自己的写作。


  在陆汉洲办公室,记者随意地翻阅了最新出版的《都市文化报》、《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等报纸和杂志,发现有多篇署名为陆汉洲或北沙的文章刊登其上。据悉,仅去年,陆汉洲就在县(市)以上的报刊、杂志上发表了40多万文字。


  今年,作为《都市文化报》的专栏作家,陆汉洲每星期都要为该报“走天涯”专栏撰写一篇1500多字的文章。同时,他还是建设部主办的《建筑》杂志“第三只眼”栏目的专栏撰稿人,每月要撰写一篇近万字的文章。而他的这些作品都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


  陆汉洲的“写龄”已有37年了。30多年前,18岁的陆汉洲参军入伍,在渤海深处的一个小岛上当兵。在那里,他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从此,他就再也没有放下过手中的笔。18年的军营生活,19年的建筑系统工作经历,让陆汉洲有了较广泛的阅历,也有了越聚越厚的墨迹:出版了七部作品集,发表各类作品200多万字,体裁涉及散文、中篇小说、报告文学、长篇小说等。


  2003年10月24日,重庆农妇熊德明向温家宝总理反映她丈夫打工工资被拖欠的情况,温总理十分关注。随后,民工问题成为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结合近20年建筑业一线工作的经历,陆汉洲连续写下了《拖欠民工工资的源头在哪儿》、《被“拖欠”施工企业老总们的难言之痛》、《发放民工工资应开“直达车”》等3篇文章,相继被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城乡建设》、《中国建设报》等录用。去年4月,陆汉洲开始了《聚焦中国民工》一书的写作,2005年1月,《聚焦中国民工》一书正式出版。他被许多媒体赞誉为“民工问题专家”。


  善于挖掘,在生活中找寻素材,是陆汉洲写作的最大特点。今年7月9日,陆汉洲到邮局办事,看到一个外地口音、40开外的中年男子正在汇款。汇款过程中,中年人还接听了一个电话,像是女儿打来的。父女通话,看上去甚是快乐。待中年男子汇完款,陆汉洲马上与他聊了起来。得悉该男子是重庆人,姓勾,在本市克明窑厂打工,妻子也在启东打工。夫妻两人收入不错,工资不拖欠,生活稳定,一个女儿在上大学。言谈中,这位男子对生活很满意。陆汉洲随即把勾师傅的生活酝酿成稿,写成了《郭师傅的幸福生活》,7月28日的《都市文化报》发表了这篇文章。同样,今年夏天,陆汉洲就地取材于普通百姓,创作了《香哥和甜妹的爱情》、《种田匠的黄土情结》等文章,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


  深入实际,关注热点,使陆汉洲的文章具备了强烈的生命力。这也是诸多国家级杂志社频频向他约稿的原因。就在记者采访时,远在北京的《建筑》杂志编辑打来电话,向陆汉洲约稿,请他就建筑工程中的招投标、资质管理等方面采写有深度的报道。在陆汉洲的电脑里,记者看到了他刚刚写完的近万字的《我眼中的社会责任》一文。陆汉洲说,不久前,他刚刚结束了近万字的《我眼中的诚信建设》一文的写作,这篇是它的姊妹篇。“我经常写到凌晨一二点,因为热爱写作,所以也不觉得累和苦。”陆汉洲这样总结自己的写作感受。
                            陈红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