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桥旁的修鞋老太
时间:2005-08-02 A+   A- 举报

    张石兰,70岁,从事修鞋近40年。上世纪70年代初,她就在汇龙镇的老百货公司前摆起了修鞋摊,成为启东第一位在街头露面的女修鞋匠。

(一)
  7月的一个星期天,7点钟不到,在送孩子上学的路上,记者发现脚上的凉鞋带子断了。这个时候上哪儿找修鞋摊呢?记者留心起来。车行至人民桥时,记者欣喜地看到桥西幸福岛广场边一把大伞下,一个修鞋摊旁围着三四个人。
  走上前去,记者问一个年龄最大的老太太:“这里修鞋子的师傅呢?”周围的人都笑了起来:“她就是呵。”脱下了鞋子递给这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一问,才知道她的名字叫张石兰。
  拆掉断面线针,仔细修理平整,张石兰拿出一块比较厚实的牛皮,说:“做鞋子的后跟带子一定要用这种结实一点的皮才不容易坏。”仔细量出了所需的长度和宽度,她剪下了狭狭短短的皮,熟练地照原样对接后,摇起缝纫车缝补起来。
(二)
  一边修修剪剪,一边还唠着家常,张石兰布满皱纹的脸上让人读到的是安详与满足:“我在这里修鞋已有37个年头了,‘老汇龙’都认识我。”
  记者颇为好奇,一位女人怎么会选择修鞋这个行当呢?面对疑问,张妈妈开始回忆往事:“我刚开始修鞋的时候,汇龙镇还没有几个修鞋摊,更没有女同志修鞋的。”
  老妈妈的老家在民主镇,1953年迁至汇龙镇菜园村。之后,她就以种植蔬菜谋生。20世纪70年代,菜园面积缩小,收成越来越少,张石兰就赋闲在家。
  张石兰的丈夫当时是社办厂做皮鞋老师傅,丈夫跟她说:“没什么事情做,就跟我学修皮鞋吧。”后来,她不仅学会了修鞋,还自学了修拉链等活。
  老妈妈指着人民桥下的一个地方说:“我刚开始摆摊的时候那里有一棵大树,我的摊位就摆在马路边的大树下。后来,老百货商店里的工作人员见我的摊位日晒夜露,就让我移到老百货商店门口。再后来商店生意不好了,有柜台撤空了,就干脆让我把摊位搬进商场里,安排了一个柜台,兼带卖点扫帚、铁锹之类的小杂货。2003年,老百货商店拆除,建成了现在的幸福岛,我的摊位就设在了墙角边。”
(三)
  靠着这个好手艺,老妈妈不断地改善着自己的生活条件,培养了一双儿女成家立业。一直居住在汇龙镇民主街的老妈妈,仅房子就前后翻建了10次,从两间小房子到大房子,再到楼房,老妈妈像一只燕子辛辛苦苦一刻不停,为家人筑起了挡风避雨的巢。
  老妈妈回忆,早年生意好,收入也高,皮鞋穿坏了补了还穿,就连布鞋子也要敲鞋钉,每天总有三四十元的收入。2003年,老妈妈就用多年的积蓄在汇龙镇的汇龙中学学生公寓购了两套房。今年碰到老房子拆迁,她一点也不犯愁,早就安安稳稳地搬进了新家。
  一位跟老妈妈很熟悉的老顾客告诉记者,张石兰的摊位要从年初二一直摆到年三十的下午,一年要摆360多天。夏天的中午,她只是在摊位上的大伞底下眯一眯眼,从来不会耽误生意。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老妈妈还利用早晚的时间,把家里的1亩多地也侍候得青青绿绿,生机盎然。 
  也许正是数十年的生活磨砺,今年70岁的老人耳不聋、眼不花,性格开朗。如今儿女们都自食其力了,当记者劝老妈妈可以在家享享清福时,她笑了:“几十年了,在家呆不住,在摊上反而觉得心情舒畅,人也更有劲。”
  如今皮鞋修得少了,布鞋子敲鞋钉的更少了,有时一天只有几元钱的生意。但是,老妈妈还是执着地坚守着人民桥旁的那个修鞋摊。
                                  陆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