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安徽新合的方志华在启东率先开了家安徽包子店,皮薄松软、肥而不腻的“新合包子”很快赢得了启东市民的喜欢,生意十分红火。一年来,亲搭亲、友搭友,70多个安徽新合人先后来到启东,在启东城乡开了40多家包子店,每到一处,“新合包子”都十分畅销。
怀揣手艺 独闯启东
7月19日早晨7点多,人民桥市场转弯处的一包子摊位前,十多个顾客排着队等候包子出笼。摊位老板忙着调馅、和面,老板娘不时地打招呼:“对不起,对不起,稍等一下,马上就熟了。”
这位老板叫方志华, 今年30岁,是安徽新合来启开包子店的第一人。方志华的老家在安徽省怀宁县江镇镇新合村,村里男女老少都会做包子。“新合包子”以皮薄松软、肥而不腻出名。
10多年前,该村一个40多岁的中年人怀揣祖辈传下来的包子手艺走出新合村,在大上海开了家包子店。年底回家,他将草房翻建成楼房,还买了摩托车。大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做包子的手艺是赚钱的宝贝。第二年,全村除了老弱病残者留在家里守候田地之外,其余都赶出去做包子生意了。
去年5月,一位在南通开包子店的老乡告诉方志华,南通的生意相当好做,并给了他一张南通地图。多年的市场闯荡,练就了方志华敏锐的商业眼光:启东靠海,与上海仅一江之隔,人民生活水平高。“新合包子”一定能适合启东人口味,生意也肯定好做。
2004年7月2日,方志华和妻子以及姐夫在人民桥市场旁租了间门面,买了原材料,开始做包子生意。第二天凌晨一点未到,方志华就发面、调馅。早晨六点多,当第一锅包子出笼时,一些赶早市的人都不由自主停下脚步,买一个尝尝。方志华说,第一天的营业额就达到300多元,这是他始料未及的。随后的几天,营业额直线上升,方志华在启东顺利立住了脚。
亲友组团 联手淘金
方志华在启东做包子生意十分顺利的消息,通过电话迅速传到了千里之外的老家。于是一群群老乡结伴来到了启东。
方志华的叔叔40多岁了,原在无锡做生意。听说侄儿在启东生意火着呢,便乘车赶过来看究竟。这一看,他叔叔的脚就给启东的土地粘住了,他决定在启东干。去年年底,方志华叔叔的包子店在聚阳镇开张营业。叔叔第一天营业时的情景,方志华记忆犹新。那天,人们都没把这家新开的包子店放在眼里。直到早晨7点左右时,叔叔只有1元钱的销售额。然而到9点时,叔叔的包子店前竟排起了长队。大年三十晚上,叔叔告诉方志华,这回他真的淘到金了,50天左右的时间净赚了1万多元呢。
惠和镇上原有两家包子店,10多年来,两家包子店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客户,相安无事。今年5月,方志华的堂弟方竹平在惠和中学的斜对面开了家包子店后,原有的两家包子店自然而然联手,要打败这个安徽对手。压价、赠物……各种手段全都用上了,但顾客很实在,只认好吃的包子,方竹平的包子摊前依旧是生意兴隆。经过一个多月的较量,原有的两家包子店心甘情愿地败下阵来,不再争吃“包子”这块肥肉,而是改做油条、大饼生意。
心存愿望 做大事业
方竹平2003年在苏州做生意时,一老板见他所做的包子口感好,颇受市民喜欢,就向他提议,和他一起投资,为包子注册商标,搞连锁经营,做大包子生意。方竹平当时只满足于眼前生意,没想那么远。现在回忆起来有点后悔。他告诉记者,上海市南京路上的巴比牌子的包子就是注册了商标,搞起了连锁经营,去年净赚了100多万元呢。
方竹平说,现代人爱干净,一个黑塌塌的小门面、一张油腻腻包子台生命力是不会长久的。他说,他想和几个同乡联手,给新合的包子注册商标,让“新合包子”走进超市,走进宾馆餐桌。
陈泳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