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工程师林洋打工记
时间:2005-07-07 A+   A- 举报

  贾仁良,61岁,1967年上海交通大学电机专业毕业,机电工程师。曾在铁道部专门研究电力机车,后调到南通激光研究所工作。1984年下海,在广东珠海等地的企业专门从事电力机械研究,2001年进入江苏林洋公司。

(一)
  7月1日,在林洋公司一间普通的办公室里,笔者与贾仁良攀谈起来。说起与林洋公司结缘,贾工笑着说:“那真是巧合。”2001年初,在南通工学院从事教学工作的老伴觉得贾仁良年纪大了,就劝他不要再到外地工作了。在家闲得无聊,有一天早上他就到南通人才市场去看看,由于去得太早,人才市场还没开门,他被门口一块广告牌吸引了——江苏林洋公司设在南通的研究所需要机电专业人才。“我不就是搞机电的吗?”回到家里,贾仁良按照广告牌上的电话号码一联系,没想到林洋公司设在南通的研究所办公地点就在他家对面。下午,他欣然与研究所负责人见面洽谈,随后,老贾就成了林洋公司南通研究所的一名技术人员。
  进林洋一个月后,他在机电一体化方面的突出能力引起了公司董事长陆永华的注意。陆永华约请老贾在上海的一家酒店里详谈,陆永华希望老贾到林洋公司启东总部工作,负责有关设备技术。于是,贾仁良来到了启东。
(二)
  作为一名机电工程师,贾仁良说,他打工选择单位时看重的是企业对技术的重视程度。贾工向笔者讲述了这样一段经历:1992年,他在广东新会时,当地企业十分重视技术人才。为了引进技术,企业与北京医疗器械总公司等几家科技力量雄厚的单位合作,当时作为项目总工程师的老贾就是被企业所吸引,留了下来。
  当然,贾仁良也遇上过不重视技术的企业。在一家消防器材生产企业,他负责线路等方面的设计工作,善于进行技术革新的他对产品的电路和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希望产品的生产流程更完善。但是该企业领导对改进意见置之不理,反而使流程更复杂化,售价为十多万元的消防设备还存在质量隐患。贾工说:“碰到这样的老板,我就反过来炒他的鱿鱼。”
(三)
  在林洋公司,贾仁良在多个部门工作过,现在,他负责的是工装工作,简单地说,就是让电表的检测过程变得更简便更科学。贾工从办公室的柜子里拿出了一大摞材料,随手翻开来,是各种各样的线路设计图。近一年来,贾工开发研制了多功能表测试系统、脉冲宽度测试仪、电流瞬时负载脉冲试验控制台、产量显示屏等23个项目,其中有三个项目被公司评为创新奖。这些项目不仅使电表的测试更科学,还为公司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在林洋公司,有些新毕业的大学生因为缺少实践经验,刚工作时不适应。公司就让贾仁良承担起了培训这些大学生的任务。去年,他带了3名大学生。在他的培训下,3个人很快进入了工作状态,其中有2人目前在技术开发公司,工作得心应手。现在,贾仁良又带上了新的“徒弟”。 
           陆伟 沈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