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一天,记者来到了沈忠的家,刚刚从上海参加嘉德拍卖会回来的他正在欣赏一本画报。指着画报上一只光绪粉彩捧槌瓶,他告诉记者说:“这只瓶是我淘来的,这次以9500元的价格被人成功拍走了。”环顾沈老的家,满目都是古董。形态各异的瓶瓶罐罐、大大小小的照相机、摄像机和钟表,摆满了整个客厅。
(一)
年轻的时候,沈忠是个爱“瞎琢磨”的人。
沈忠从客厅的一角搬出了4个高30多厘米的《西游记》人物铜像,他得意地告诉记者:“这是我自己浇铸的。”30多年前,沈忠拾掇家中的所有铜件,自己雕刻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4个人物像的木模子,请人翻成空心铁模,然后进行浇铸。沈忠说:“年轻的时候有点傻,熔掉了好几斤铜板,也不知道可以铸成空心的,结果铸成后,拿起来跟石头一样沉重。”
工作后沈忠自学了摄影技术,但仅照黑白照片对他来说远远不满足。上世纪80年代初,县里要表扬几个先进人物典型。他突发灵感,用老式海鸥照相机把先进人物事迹拍成黑白照片,然后再翻成负片,着上彩色,做成幻灯片,结果在全县放映后大受欢迎。由此,他还从农村照相馆调进了县文化宫,专职从事摄影。他的摄影作品曾多次在省市获奖。
当时青年学生中流行收藏港台影视歌明星的照片,他就自己设计图片,印刷后向全国各地批发。这为他日后收集古董备下了第一桶金。
(二)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下海风刚刚吹起的时候,沈忠就毅然辞去公职,到一家大报设在南京的办事处当了一名摄影记者。走进了大城市,他很快找到了另一项爱好——收藏。“乱世黄金,盛世收藏”,沈忠说,“我很幸运,在收藏的许多方面早走了一步。”
收藏之路可谓惊险不断。江西滕王阁古玩市场是全国有名的文物大市场。1997年,沈忠只身一人带着20000元钱到了那里。在古玩市场,有三个穿着土气的人告诉他,家有宝物,要带他去看宝。沈忠信以为真,就带着2000元钱乘着一辆小三轮去了。当时正下雨,道路十分泥泞,小三轮在山沟里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总算停了下来,但这时,这3个人却露出了狰狞面目,把沈忠身上的钱洗劫一空后,还把他一个人抛在了偏僻山沟里。沈忠费尽了周折才得以回到旅社。幸亏他当时把还有的18000元钱放在了旅馆的角落里,免遭了“全军覆没”。
沈忠是付出了高昂学费后才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他拿出一只釉里红象耳樽介绍说,这是几年前,他在南京一古玩市场花5000元收购的,后来经鉴定是一赝品,只不过值200元。沈忠风趣地说:“这就叫交学费。”
近几年古董收藏业越来越红火,做假的手法也越来越高明。实践经验丰富的沈忠自创了许多鉴别方法。沈忠说,看质地、摸手感、听声音是最基本的古董鉴定方法。他拿出了一真一假的两面铜镜让记者比较。他边示范边介绍,铜镜的鉴别方法是听声音,假的声音清而有颤音,真的由于年代久远,铜镜的分子结构遭破坏,声音厚重无颤音。
(三)
在业界,沈忠一手修复残损古董的活儿令人叫绝,他常常乐此不疲地为许多朋友无偿修补残罐漏瓶。
在沈忠的客厅里,有一只十分漂亮的清代凤穿牡丹花瓶,凤凰栩栩如生,牡丹鲜艳动人,令人爱不释手。仔细端详了好一会儿,记者找不出这只花瓶上有何瑕疵,经指点,才知道花瓶上端整个口都是新修补上去的,着色与原来没有任何区别,只是手感上没有了原物的润滑。
家里还有一只土褐色的敞口罐,据他介绍,这是南北朝时的陶器。沈忠刚得到这只罐时,罐口损坏得十分严重,他花了不少功夫进行研究,想方设法按照原有的纹理进行修复,便着意制造了粗糙的手感,从而达到了现在这样看不出任何瑕疵的效果。
沈忠修复古董的用料十分讲究,全部从日本进口,方法也很特殊,往往要经过数十次的不断揣摩,然后才下手。据市文化局文物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介绍,沈忠的修复技术在南通市是首屈一指的。
为了收藏,今年已经61岁的沈忠几乎每个月都要到全国各地的古玩市场去淘宝。在记者要结束采访时,他还拿出了一枚比普通铜钱稍大一点的铜质证章说,今年凡是“红色”的收藏特别引人注目。这枚证章上的字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三集团军外出证章”,是10年前沈忠在江四瑞金花100元钱在市场上买到的。最近,他想带着这枚证章去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露面,让全国的观众共同分享他的这一“红色”藏品。
陆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