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亲来这里跟我说:“前几天,6岁的儿子说要吃糖,我就带他去超市买,买完后他说要转转再回家,我也同意了。他看到书报亭非要买书,我说家里书很多,而且买了他也不看。他不听。我觉得不能给他养成要什么就必须买什么的坏习惯,就没同意。没想到,他居然立马向马路中间跑去,还说,不给我买,那我给车撞死算了。现在的孩子都怎么啦?”
实际上,在这位母亲叙述的情景中,孩子在短时间里前后一共提出了三个要求,第一要吃糖,第二要转转再回家,第三要买书。母亲对他提出的前两个要求都同意了。而且,母亲给孩子满足要求的方式都是马上给予满足。这种即刻满足孩子要求的方式导致孩子建立了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就是——我有什么要求,父母、他人都要马上满足我,我的任何要求都是要马上实现的。
6岁的孩子完全能够分清楚家里谁宠他,谁会用原则规范他。因此,孩子会在不同的人面前表现出很大的反差。在用原则规范他的人面前,孩子会自觉地遵守一些基本的规则,而在宠他的人面前,孩子则表现出不愿意遵守这些基本的规则。这就是父母经常很苦恼地说到的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很好,在家就象变了一个人似的没规矩。根本原因就在于老师和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和做法不同,孩子建立的模式也不同。
在孩子因为没有满足而表现出不满、哭闹的情况下父母仍然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当孩子发泄不满时,父母冷处理让孩子独处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不让孩子伤人毁物。独处时间结束后,让孩子说明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让孩子明白下次应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