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戴丽丽 范存娟 陈艺文
11月3日,在王鲍镇江颖家庭农场的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的秋播景象。两台大型播种机在农机手的熟练操作下,来回穿梭。“我们承包了4000多亩土地种植小麦,种子和肥料都选的优质产品。”合作社负责人杨端玉介绍,现代化农机让秋播效率大大提升,“现在两台播种机同时作业,1个小时能完成20多亩地播种,两周时间就能全部完成。”
为抢抓晴好天气,作业现场还有无人机协同作战。随着杨端玉娴熟的指令,一架装有肥料的无人机腾空而起,均匀地将药剂喷洒在田间,几分钟便完成了一亩田的施肥任务。“和传统人工施肥相比,无人机省时省工省力,大大节约了成本。”杨端玉笑着说,旋耕机翻土、播种机播种、无人机低空撒肥,这些“钢铁伙伴”成了种地的“好帮手”。
在精耕自家4000多亩田的同时,江颖家庭农场更将先进的农机设备和技术服务辐射至周边乃至外地农户,实现了“既耕自家地,也管他人田”的双赢局面。眼下正值冬小麦播种的关键时期,从10月上旬开始,杨端玉的农机便几乎没有停歇,合作社20多台拖拉机一直在跨区作业。
“农忙有活干、农闲不断档,根据南北地区农作物不同的种植时间,打好时间差,让农机转起来。”作为这支“钢铁军团”的“指挥官”,杨端玉的手机成了热线电话。安徽、浙江、连云港,哪里有订单,就把农机派到哪里。
“老杨,明天我这边要来两台机器,小麦种子都准备好了。”在义南村承包了200亩地的山东籍种粮户周益忠打来电话。“没问题,早就给你排上号了。”杨端玉在笔记本上打了个钩,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像周益忠这样长期合作的种粮户,杨端玉的手机里有二十多个。“规模小一点的种粮户基本都没有拖拉机,每到播种、打药、收割,都会提前来预订农机服务。”杨端玉就会根据各家实际情况进行“排单”,仅王鲍周边村镇服务面积就超2000亩。
采访中途,南阳镇种植大葱的老陈打来电话,跟杨端玉约定农机打药时间,同时咨询药量具体配比。“农机服务不光是提供机械服务,技术服务也很重要。”杨端玉深知,先进的农机需要配套科学的种植方法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因此,在提供农机耕种服务的同时,杨端玉的农机服务队还贴心地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聘请了3名经验丰富的技术员,随农机手一起“走南闯北”,现场为农户答疑解惑。
近几年,杨端玉还经营起了农机4S店,仓库内旋耕机、播种机、大棚种植机等一应俱全。“这些都是农户预订的,这两天就来提货。”杨端玉表示,在做好农机服务的同时,他正着力打造一个“一站式”现代化农机服务中心,从农机销售、维修保养,到作业服务,为周边农户提供全方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