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残疾证背后的速度与温度
时间:2025-10-24 A+   A- 举报

本报记者 宋佳琳

“我女儿户口不在这里,如何办理残疾证啊?”近日,一位母亲满面愁容地走进海复镇便民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施春红立即热情上前接待。这句焦急的询问,开启了一场贯穿镇村、温暖特殊困难家庭的“全程陪办”服务。

原来,这位母亲的女儿徐女士户籍在南通市海门区,面对跨户籍地办理的复杂流程,她显得手足无措。“阿姨,您别急,现在符合条件可以‘跨省通办’。您把材料给我,我来帮您协调。”施春红的暖心话语,瞬间缓解了徐母的焦虑。

今年以来,海复镇便民服务中心围绕群众办事需求和实际困难,推进“一平台办理”综合窗口建设,实现“一窗接单、全程跟进”,用扎实服务为老百姓提供“家门口”的便利。

为了不让群众多跑冤枉路,在详细了解情况并仔细核实材料后,施春红主动化身“陪办员”,当场拨通市残联电话沟通确认。经过她专业清晰的情况说明,很快得到答复:徐女士的情况符合条件,可以办理!

陪办的核心在“陪”,关键在“办”。施春红立即协助为徐女士办理申请评残手续。她逐页审核身份证、户口本、出院小结等材料,确保准确无误;担心老人填写有困难,她全程协助填写申请表,仔细核对每一项信息。开具评残通知单后,她反复强调评残的时间、地点及注意事项,贴心嘱咐带齐所需材料。

“阿姨,你们是独生子女家庭吧?”交谈中,凭借职业敏感和对政策的熟悉,施春红主动告知徐母:“等残疾证办下来,或许还能申请计划生育独生子女伤残家庭相关待遇。”这份主动送上的“政策礼包”,让这个家庭倍感温暖。

5天后,徐女士在家人陪护下顺利完成评残;一周后,成功拿到多重残疾证(肢体三级、智力三级)。领证当天,徐母特意带着证件来到便民服务中心表达感谢。施春红查看证件后连忙提醒:“阿姨,你们赶紧带上材料和证件去村里办理计生伤残待遇申请,今天申请,就能从这个月开始享受待遇。”

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徐母带着材料来到所在村的便民服务站提交申请。依托镇村联动的高效机制,申请流程迅速推进,徐女士的父母很快就享受到了该项待遇。整个过程中,徐女士一家几乎没多跑一次腿、没多问一个部门,所有复杂流程都在“陪办”服务下顺利完成。

“我们的‘陪办’服务,就是要陪全程、陪到底,让群众办事无忧。”海复镇便民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办公室主任周香表示。这场贴心的“陪办”,不仅办妥了一张残疾证,更传递了基层政务服务的速度与温情。

如今,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办理评残、指导群众补全材料、陪同不熟悉流程的人员办理手续,已成为海复镇便民服务中心的工作常态。该中心真正将“扶残助困一件事”窗口,从“群众来问、被动接单”升级为“主动靠前、全程陪办”。一次次的暖心“陪办”,用“始终在场”的陪伴和“一步不落”的跟进,把省心、安心、暖心送到群众心坎上,用政务服务的“温度”筑牢了办事群众的“幸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