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细节串联审批 “加速度”
时间:2025-10-17 A+   A- 举报

开栏的话

政务服务的温度,藏在办事群众舒展的眉眼里,落在“急难愁盼”化解的细节中。从项目建设的“快车道”到百姓生活的“暖心窝”,“陪办”的身影,正勾勒出启东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民生福祉的生动图景。

即日起,本报推出“我的陪办故事”系列报道,走近那些奔走在“陪办”路上的身影,倾听藏在“陪办”细节里的温情,让更多人看见政务服务的温度与力量,让“省心、安心、暖心”成为每一个办事者的共同体验。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张春柳 通讯员 陈彦君

金秋时节,位于启东高新区的歌玛磨具南通有限公司年产5000T高端砂轮项目建设现场热火朝天,施工正按既定计划高效推进。看着眼前的场景,项目经办人朱海海满脸笑意:“项目能驶入建设‘快车道’,得益于前期审批提速,为我们抢出了宝贵时间。”

时间回到3个多月前。7月11日9时许,市政务服务中心三楼H区大厅,叫号声、打印机运作声、键盘的敲击声、问询声交织,一派繁忙景象。朱海海双手接过窗口工作人员递来的施工许可证,指尖触到证件的瞬间,他忍不住又看了一眼落款日期。距离公司拿到不动产权证书,仅仅过去了4天。

“知道政务服务在提速,可真没想到能快到这个地步。”朱海海将证件与此前拿到的审图合格证、工程规划许可证等一并放进文件袋,“以往光等审批就得耗上两个月,现在‘五证齐发’,还赶上了‘规划、人防一件事一次办’,材料少了一半,时间省了大半,对我们企业来说都是好消息。”

朱海海的感慨,要从两周前的一次“忐忑咨询”说起。

那天上午,朱海海抱着一摞项目材料,在市政务服务中心三楼的办事窗口前排队等待,时不时翻看手上的材料清单 。这是他第一次办理“拿地即开工”项目,清单上打钩的条目没几个,空白地方倒记着不少疑问——材料中的项目名称前后不一样,是不是必须对原件进行修改;施工合同已签好,但还没进行归集,能不能先提交合同;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可以提前审查吗……

“先生您好,请问办理什么业务?”大厅内负责指引的工作人员注意到他的不安,便主动上前问询。“项目等着开工,要是材料准备错了,跑来跑去很耽误事。”朱海海嘴上说着,眼神不自觉地往窗口瞟。

得知他的顾虑后,工作人员立刻招手叫来同事:“现在窗口排队人多,我让代办帮办的同事带您去会议室,一对一给您讲材料怎么准备,如何?”

安静的会议室里,代办帮办人员拿着朱海海的材料清单,逐页逐条梳理:“这几份复印件要加盖公章,这里需要补充法人的签字或签章,还有环评如果已经进入拟批准公示阶段,可以容缺先行受理,后续补上,不影响整体流程。至于后续线上填报,我可以发您电子档的操作手册。”无论是材料清单还是系统填报,工作人员逐项解释、逐页审查,并用笔在清单上标注重点,把补正要点写在便利贴上。

“原来这么多材料可以精简,还有容缺受理的政策。”朱海海拿着便利贴拍照时,手都轻快了不少,“之前心里没底,现在每一步该怎么做都清楚了,回去准备材料也有方向了,真是感谢。”

几天后,材料准备妥当,朱海海通过施工许可系统提交材料时,又遇到了新难题 ——“五方主体信息在哪填?”“上传材料总是失败怎么办?”他对着电脑屏幕犯愁,突然想到之前手机上收到的操作手册。打开手册,登录网址、常见易错点标注、咨询电话,都写得清清楚楚,甚至连上传材料的格式要求都配了示例图。朱海海按照指南一步步操作,半天内完成了系统申报。“系统提交成功的那一刻,就知道快速拿证不是奢望。”他说。

从主动问询的窗口工作人员,到一对一辅导的代办帮办团队,再到提前编制的操作指南,这些看似平常的服务细节,串联起了审批流程的“加速度”,也传递着政务服务的“暖温度”。

朱海海经办的项目是今年以来我市第9个实现“拿地即开工”项目。为了让更多企业享受到便利,市数据局还在持续优化“规划、人防一件事一次办”“容缺受理”等政策,通过机制创新压缩审批时限,通过服务升级解决企业难题。“企业的急难愁盼,就是我们的工作方向。”市数据局副局长张建驰介绍,将继续推动流程再造,让“拿地即开工”成为常态,让审批“加速度”与服务“有温度”,成为启东优化营商环境的鲜明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