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合作,价值何止千里
时间:2025-10-10 A+   A- 举报

本报记者 潘瑾瑾 顾晓晓

惠生、豪迈、海龙、海力、韩通……崔鹏掰着手指盘算来自“左邻右舍”的订单,算到最后发现:“园区九成在建企业都用卫华的产品。”

小到厂房内的桥机,大到码头上的门机,已交付的加上在手的,“园区内订单总额大概在15亿元。”作为江苏卫华海洋的掌舵人,崔鹏对于这个数字印象深刻。

吕四港经济开发区东港区目前在建企业12家,他们中有10家都找卫华“下单”。“一方面是看中了我们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的实力;另一方面,就是因为这‘咫尺’的距离!”崔鹏笑言。

“咫尺”距离意味着什么?

9月8日,来自“友邻”惠生海工的订单——2400t-200m门式起重机在卫华海洋正式开工。这是惠生海工针对高端海工装备生产工况量身定制的核心起重装备。

门机轨道跨距达200米,整机自重7200吨,是目前卫华海洋已承接制作项目中自重最大的起重设备。“一般的门机跨距在100米左右。”崔鹏解释,“200米的长度对门机主梁的焊接工艺要求极高。”这个订单顺利交付后,卫华又能填补业界多项空白,能申请好几项国家专利。

在正式开工生产前,卫华和惠生经过多轮探讨和研究。“探讨都是面对面的。”崔鹏说,“甚至就在惠生的场地上,现场实勘。”不同于需要和其他客户不断地线上或者电话交流,园区的订单都能实现“无缝”对接。

这种“无缝”的好处在于:比如惠生在订单生产过程中,想优化一些配件的功能,或者提出哪些细节的修改,五分钟就能实现上门沟通落实;又或者说,后期交付后遇到门机相关部件出现问题时,卫华也可以在接到电话的下一分钟就安排人员到达现场查看维修,不会影响惠生的交付进度。

“咫尺”代表着地理位置带来的便利,有显而易见区别于“千里”的优势。

如果按照以往的交付方式,惠生的2400t-200m门式起重机一般是先陆运到码头,然后通过码头海运到企业。涉及多次的陆运和海运装卸,“物流成本在四五百万左右。”崔鹏算了一笔账,“现在只需装车陆运,五分钟车程,最多花费四五十万。”

一项就能减少90%的成本,吕四港经济开发区东港区的企业家们分分钟就能把账算明白了。

为更好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园区管委会还会定期召集这些“友邻”们开会。企业家们通过这种形式相互认识,说说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能互通有无,“有些能在园区内实现的资源互补,大家在会上就会一起协商帮助解决。”

现在,走进卫华的超大型结构车间,惠生定制门机的主梁正在进行拼装焊接。园区内这样的“挑战性”订单,惠生不是首个。去年,卫华为海龙风电量身打造的3000t门式起重机成功交付,向海力风电交付的3600t门式起重机更是刷新行业纪录。

“‘友邻’们的‘定制’助我们更快地提升制造水平,我们的‘用心’助他们更好地走向深蓝。”崔鹏说,“这就是咫尺的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