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长江入海口的浪花,当科创园的键盘声与产业园的机器声交织成晨曲,在启东的大街小巷、车间实验室,正活跃着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身影。他们带着梦想与热忱,跨越山海奔赴而来,在这片开放包容的土地上扎根、成长、奋斗。
为展现启东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的生动实践,记录外地青年与这座城市双向奔赴的动人故事,本报今起推出“我在启东工作”栏目,走进这些青年的工作与生活,聆听他们的奋斗心声,见证他们与启东共生共荣的美好历程。
本报记者 严亚楠
9月1日上午11点,烈日炙烤着大地,空气中仍弥漫着夏日的燥热。国外船东公司派驻到启东中远海运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的技术经理Lin Ming,刚结束当天上午的船舶巡查工作,在此之前,他才和团队成员开完每周一的工作例会。
Lin Ming,中文名字叫仁明,马来西亚国籍,长期在新加坡工作、生活的他第一次来到启东。“启东靠近大海,空气清新,充满自然气息,在这里生活,特别有安居感。”这是仁明对启东的初印象。
作为浮式生产储卸油船“海雅”项目的技术经理,今年4月仁明从南通来到启东中远海运海工,与技术团队共同推动项目进展,为项目进行技术指导。“目前这个项目的船体已经成型,上周我们完成了一个模块和生活区的吊装作业,整体进展非常顺利。”仁明介绍道。
每周一梳理上周遗留问题,明确本周工作重点,跟进技术问题的解决进度,定期进行现场巡查……仁明在启东的工作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与中远技术团队的合作也愈发默契。“我们和中远的技术部门相处得非常愉快,合作已经有一年多时间,不管是工作氛围还是团队协作,和在新加坡并没有太多不同。”
生活中的仁明,是个偏爱规律生活的“宅人”,工作之外,健身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在市区的一家健身房,仁明结识了不少健身搭子,“健身房的教练和学员都非常友善,大家会一起讨论很多关于健身姿势、饮食管理以及锻炼方法的话题。”
起初,健身房的小伙伴不知道仁明是外国人,“我看上去和本地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一开口,他们就会说我是福建或者广东那一带的人,觉得我说话很可爱,很机车。”每当这时,仁明也会跟他们解释:“我爷爷是福建人,下南洋,我是第三代,所以我的祖籍就是福建。”因为口音,反而拉近了双方距离,大家会好奇地问他在新加坡的生活:“新加坡的日常和国内有什么不一样?” 也会对他的中文功底充满兴趣:“你的中文这么好,是怎么学习的呀?” 这些围绕口音展开的聊天,让仁明很快就和教练、学员熟络起来,“感觉启东人都很友善,会让我没有那么忧虑。”仁明说。
8月21日,仁明所在的项目团队在滨江绿廊举办了团建活动,这也是他第一次到滨江绿廊。漫步在江边的小路上,澄澈的蓝天、轻柔的江风、沿途错落的帐篷,还有路边充满烟火气的小摊位,都让仁明倍感放松。“那边风景很美,非常适合拍照取景,可以一边喝酒,一边欣赏江景,感觉很自由,是在新加坡从未有过的体验。”仁明说。
如今,仁明已慢慢适应启东规律又平和的生活节奏,在启东的项目预计2027年结束,对于接下来的工作和生活,仁明也有自己的计划。“工作上,接下来的重要挑战就是项目调试,需要团队更加密切地合作;生活上,希望能探索启东更多地方,计划下周去吕四港镇,好好体验一下启东的海鲜。”仁明满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