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艺文 范存娟 戴丽丽
9月4日临近中午,汇龙镇圩南村的埭路上突然闹猛起来,原来该村家庭农场订购的2台播种机和2台植保机被大型半挂车运了回来,引得村里人出门集体围观。
瑞超家庭农场主袁金超喜不自禁地招呼着工人们,把这些“大家伙”卸车,然后稳妥放置。“这些‘大家伙’可都是我们的大宝贝,高产稳产就靠它们了,得好好‘伺候’。”袁金超笑着告诉记者,除了这4台农机, 另外还有2台旋耕机、1台重耙机正在天津运往启东的路上,大概三四天就能到达。而实际上,就在上个月,他们在二手市场上购买的2台东风拖拉机刚到位,前天他又新下单了一台“装载机”,七七八八算下来,投资早就超百万。
让今年已经54岁的老袁,在投资农机这条路上“坚定自信”且“一发不可收拾”的底气,来自于他的好搭档——建中家庭农场主邢卫东。同住一个村的两人,从小就是“沟东沟西”的邻居。2015年,作为十里八乡都有名的种田能手,袁金超在妻子的支持下创办了“瑞超农场”,以种植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为主。而邢卫东2000年从部队转业后,就创办羊毛衫企业,直到2022年,他才结束羊毛衫的生意,将投资的目光转向了农业,在邻居袁金超的游说下,成立了“建中家庭农场”。
从此,两人早开“碰头会”,晚开“闭门会”,每天几乎形影不离,今天探讨如何根据市场走向调整种植规模,明天商量如何绿色有效地抑制病虫害……聊着聊着,两人发现在农业生产上,大家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且能互相补短,于是2023年初,两家农场正式“抱团合作”,通过合作互动,双方整合资源,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规模效益,解决了“单家独户干不了、干起来不合算”的问题。合作的第一年,两家农场就携手一起转包了汇龙镇三星村、瑞章村等村的3000多亩土地。算上之前的,如今,两家农场总共要管理6000多亩土地。
邢卫东在部队服役15年期间,一直在“北大荒”军垦农场开大型农机,因此见惯了“大场面”的他,在规模种田上,有着和袁金超不同的看法,他更倾向于“现代化种植模式”, 不能光“等天吃饭”。对于老邢的一些“先进理念”,老袁也十分欣赏和赞同。
去年,两个农场合购了一台无人机 ,在病虫害防治、施肥等方面大展身手。 “以前,我不是没想过购买农机设备,但是一直不敢出手,一来是对各类农机不熟悉,二来是投资压力过大,所以瑞超每年都要有60多万元的农耕费支出。”老袁介绍,现在双方共同出资,大大降低了投资压力,同时邢卫东的专业能力也让他投得“很踏实”。
“今年的投资,不消一年,就能回本啦!”邢卫东也向记者介绍,未来,他们还将建设农机服务中心,两家合作,统一承接业务、统一指派服务任务、统一调配作业设备和机手等,大大提升家庭农场的发展能力。
“两家联手,体量变大,但运营成本也随之降低。”对于两家农场未来合作的走向,老袁一直充满信心,“我们之间优势互补,现在可以共享市场信息资源,以后我们还要统一品牌营销。”他向记者透露,他们正计划投资兴建一个烘干房。
正说着话,邢卫东急匆匆地又要出门了。原来,昨天巡田的时候发现小效村200亩大豆苗有些营养不良,老袁估摸着明天会下雨,他俩一早就商量着,要赶在下雨之前追个肥。“用农场的无人机施肥,200亩地很快就能完成了。今天下肥,明天下雨,雨水会增强肥料渗透土壤的能力。”邢卫东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