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姜斌 通讯员 张成瑜
秋风送爽,南阳镇北清河村与正谊村的田野间,1350亩连片高粱正褪去青涩、染上艳红,陆续迎来开镰时刻。沉甸甸的高粱穗在风中摇曳,亩产预计全部突破800斤,这片“红满天”的丰收盛景,是我市农田从未有过的独特景致。
红彤彤的高粱,曾是老一辈乡亲记忆里的作物,如今却在两村田野间“重现生机”。随着收割机轰鸣声响起,密匝匝比肩而立的红高粱穗被卷入机身,转眼间便化作浅红色、如珍珠般饱满的高粱米。
这片千亩高粱的“重生”,离不开北清河村种植大户赵耀光的敢闯敢试。今年5、6月,在去年小面积试种高粱成功、又敲定可靠大额订单后,他果断扩大规模,分两批次在本村及正谊村种下1350亩高粱,成为启东粮食种植领域首个规模化种植高粱的大户。历经约100天的生长,首批600多亩高粱于8月28日率先开镰,仅一天后,赵耀光便报出喜人成绩:“已收割130多亩,平均亩产达826斤!”话语间难掩自豪。
从种植大宗蔬菜转向高粱,赵耀光的选择并非偶然。“种植露地大宗蔬菜风险高、市场波动大,而传统特色高粱既是营养丰富的杂粮,又是酿酒企业的刚需原料,市场缺口一直很大。”正是看准这一市场痛点,再加上浙江宁波某贸易公司“有产尽收”的订单保障,他才胸有成竹地吃下这颗“定心丸”,直言:“1000多亩高粱丰收在望,‘开门红’肯定跑不了!”
更让赵耀光惊喜的是,高粱种植带来了一连串“想不到”:想不到引进的优质品种亩产轻松超800斤;想不到只需施足基肥、穗肥,再做好“一条虫”的防控,田间管理竟如此简约;想不到良种高粱的抗病虫害能力远超预期;想不到喷施“矮壮素”后,高粱秸秆长得格外壮实,抗倒伏能力大幅提升。此外,他还从早熟高粱的后茬中发现新商机——9月中上旬播种青豌豆,既能利用土地空档,还能实现“产量高、品质优、上市早、收入增”的多重效益。
“你看这高粱穗,又大又饱满,米粒颜色多鲜亮!”在北清河村待收割的高粱地旁,赵耀光随手捻开一穗高粱,晶莹剔透的红高粱米如宝石般耀眼。他笑着分享:“昨晚用新收的高粱米掺着大米煮了‘二米饭’,香气飘满屋子,吃起来软糯可口!”据他测算,今年单季高粱的亩净收入,比种植其他大宗粮、豆、蔬菜至少多300元,实实在在的收益让他对未来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