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姜斌
8月27日19时,海复镇东元集镇西广场,由该镇文化名人晓石策动的又一场乘凉晚会准点开演。
跳过欢快舞蹈,82岁高龄的晓石精气神十足,登场主演方言小品《牛九招亲》,全场上千观众顿时报以热烈掌声。半小时后,由晓石一手创作的锡剧《婆媳情》再将晚会气氛推向高潮。
年年一台乘凉晚会,已经成为东元集镇及周边村庄乡亲共享半个多世纪的文化盛宴。其背后,恰是晓石老当益壮情系乡亲、铭记初心,毕生只为“一台戏”的痴情坚守。
“晓石”之名,于东元集镇老一辈乡亲及启东全市群文领域,可谓如雷贯耳。除却他是“曹禺戏剧奖”唯一乡镇得主,更因他50多年如一日,活跃乡土舞台,“一囊棉花‘纺’到头”,集创作、编排、组织、演出于一身。
55年前,县文化局某领导夸赞本名石永明的他是“一块晓得文章道理的石头”,他从此便将“晓石”作为笔名鞭策自我至今。年复一年,从不懈怠,天天与乡亲打成一片的他潜心乡土舞台,创作的一个个小戏、小品,一经搬上舞台,总会受到父老乡亲最广泛的欢迎。
根植泥土,别样芬芳。2001年,他精心创作的《厨师醉酒》先是被二炮文工团搬上舞台,又成为北京电视台春晚节目,再一举夺得了中国戏剧最高奖——曹禺戏剧奖,并无上荣光地登上“中国曹禺戏剧奖2000年度颁奖大会”。
晓石出生农家,20岁刚出头时,他以本村一老人八十大寿不做寿为原型创作了小戏《移风易俗》,被县里报送参加南通市汇演。从此后,激情如火的他一发不可收拾。以至于一经“入”戏,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甚至点了烟忘了抽,任凭烟头烫着指头……
将创作与演出视作人生最大乐趣。上世纪70年代起,他创作的《张三卖糖》《外甥娘舅》《村头小店》《厨师醉酒》《老妈开锁》等大量作品,如一条长长的胶片,见证他执着奉献于乡土舞台的不凡历程和显赫业绩。
离乡亲最近、接地气最足。“农村公路好跑来、轿车开进宅上来、供水供电优质来、垃圾清理专人来、沟河水面清爽来、老老少少和气来……”当年,晓石推向舞台的表演唱《吾俚日子开心来》,就因连用100多个“来”,引发乡亲长时间热烈掌声。类似精彩,不胜枚举。
一位名家曾评价:晓石的作品,包袱设计巧妙,人物形象逼真,内心刻画细腻,人物之间的对话、唱词语言幽默传神,细雨润物,于细微之处见宏大。正如此,几十年里,他的大量作品,接连发表于包括国家级《戏剧》杂志在内的专业刊物、展示上级汇演之余,更多展示于他一手打造的乡村舞台。50多年间,观众不下100万人次。
百姓的需求,就是晓石永不止步的力量源泉。“年年一台戏,没有晓石怎么行?”在海复镇,只要提及年年风靡一时的纳凉晚会,人们无不感叹称道。退休后,晓石追求“年年出彩、场场精彩”,创作剧本、辅导演员、协调演出、亲自上场,乐此不疲,竭尽全力。
老当益壮,志在千里。在此过程中,晓石创造了带领民间演出团队送戏进城先例,开启了乡土剧目巡回他乡演出旅程。为减轻政府负担、保留演出团队、补贴演职人员,他10年来,自掏腰包添置演员服饰、装备舞台道具、提供交通餐饮、补贴演出酬劳,总支出达5万多元。
东元集镇西广场,当千百观众今秋再次沉浸于晓石戏剧作品带来的欢乐时,人们又怎么可以忘记,去年、前年、大前年……一晃许多年过去,两代乡亲在同一集镇,尽享晓石“每年一台戏”带来的无穷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