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家门就能挣钱”
时间:2025-09-01 A+   A- 举报

本报首席记者 黄欣美

时隔一年,再访南阳镇安平村黄思燕家,她脸上的笑容比去年灿烂了许多。

“还记得我吗?”“当然记得!”“日子咋样?”“以前围着灶台转,现在是能挣钱的手艺人啦!”如今的黄思燕,早已不是过去被家庭重担压得愁眉不展的模样。靠着村里设在家门口的企业加工点,她从“全职妈妈”变身“上班族”,最多时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这一年,心里踏实得很。”

初见黄思燕时,她的生活满是困顿:上有残疾的父母需要照料,下有年幼的孩子需要陪伴,被家庭牢牢“拴”住的她,每天眉头紧锁,为生计发愁。当时她指着家中一幅年画认真说:“我属羊,也喜欢羊,就得像羊儿一样往前跑。”

她在找致富路,安平村也在为像她一样的村民寻出路。转机出现在2019年,村干部带着同村孙瑛瑛找上了门。原来,娘家在安平村的孙瑛瑛听说了黄思燕的难处,主动提议:“我从厂里揽活,大伙愿意接些零活不?”

村委会当即琢磨出“企业+帮扶车间+家庭作坊”的路子——把加工点设在黄思燕家,由接头人送货上门,加工好后一个电话就有人来取。“全靠政府和好心人帮衬。”黄思燕说得实在,不出家门就能挣钱,省时又省力,“这工作对我来说,太合适了!”

近一年来,加工点的订单量逐渐趋于稳定,黄思燕用两个字概括现在的生活:“得劲!”

最大的变化是有了稳定工作。“以前到处找活干,跑断腿不说,收入还不稳定。”现在守着加工点,起早贪黑多干点,就能撑起部分家用,“手头活络多了。”

正聊着,厂里来电话说要装货。“天再热也没停过工,今天就得拉走,我去搭把手。”话音刚落,黄思燕便起身忙活。一袋袋半人高的纸盒,被她瘦弱的身板稳稳扛运,不一会儿就装好了车。回到工位,她拿起剪刀继续忙碌,“哒哒哒”的声响中,零散的橡胶圈很快变成了规整的电动工具配件。“思燕热心又勤快,随叫随到,干活从不拖沓。”工友卫东芹忍不住夸赞。

再见黄思燕,既熟悉又陌生。没变的是她那股往前“奔”的劲头;变的是她身上多了份从容的“松弛感”。“和别人比还有差距,但比以前的自己强多了。”她说,如今有了稳定收入,孩子也渐渐长大,精神压力小了不少。

日子好起来,过去舍不得花钱的她也对自己大方了些:“拼多多打折时会买件衣服,你看这件,刚买的,挺合身。”

闲暇时,她最爱看日落。“那时候的景色最美。”黄思燕望着窗外,眼里有光,“现在家稳了,心也安了,未来肯定差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