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新春 倪天伟摄
本报讯 8月26日,由我国自主设计研发建造的35000立方米舱容等级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浚”轮和“浚广”轮在启东振华海工成功下水。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陈重,中交疏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霍胜勇,启东市委副书记、市长蔡毅等参加相关活动。
两艘挖泥船全部实现“国轮国造”,具体由中交疏浚统筹统建和概念设计,中交天航局、广航局投资并主导设计建造,中交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设计建造总承包和开发智能疏浚系统,联合中船708所具体承担船舶设计,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负责建造,中交疏浚负责采购和研制船载装备。船舶重要设备均采用国产优质品牌,成功破解“卡脖子”难题,全船设备国产化率达95%。两船设计长度198米,型宽38.5米,型深18米,最大挖深120米,最大舱容达35000立方米,相当于一次装满18个标准游泳池的总容量,泥舱容量亚洲第一。
作为新一代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耙吸挖泥船,“通浚”轮和“浚广”轮具有“智慧、高效、全能、环保”四大特性,智能作业模式涵盖“挖—运—吹”全链条,具备“强破土、大挖深、远运距、长吹距”等优异性能,可广泛适用于港航疏浚、深远海取砂、吹填造陆、深海采矿、管沟开挖回填、碎石基床及深海管道铺设等施工作业场景。
两船建造期间,创新采用“数字化船坞+模块化建造”,建造效率提升约20%。两艘“疏浚利器”具备无限航区航行能力,可在八级风浪条件下作业,船舶耙头最大可伸至约40层楼高的海底吸挖泥沙。搭配自主研发的“一键疏浚”和“浚驾合一”智能疏浚控制系统,由1名船员便可完成所有航行和施工任务,真正实现了疏浚作业的全自动控制,智控系统达到国际领先水准。正常施工环境下,船舶可在90分钟内将泥舱全部填满,装载效率世界领先。
蔡毅在致辞时指出,启东是全国少有的同时拥有江海深水岸线的城市。近年来,我市积极融入国家级通泰扬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集群建设,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持续推动海工船舶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海工船舶就来启东”的产业地标。启东将提供最优的环境、最佳的资源,在政策供给、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大落实力度,让企业安心经营、舒心发展。热忱期盼与中国交建及旗下企业持续扩大深化合作,共同探索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路径,推动更多合作项目在启东落子布局、茁壮成长,携手打造央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融合发展的新典范。
(本报首席记者 钱爱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