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戏唱到“家门口”
时间:2025-08-26 A+   A- 举报

本报记者 范存娟 陈艺文 戴丽丽

乡村夏夜,好戏开场。8月21日晚,在启隆镇永隆社区,一方舞台,一群演员,以一场80分钟的精彩演出,为现场数百名观众带去欢声笑语。

这场演出是今年我市送戏进基层活动之夏季纳凉晚会的第33场。送戏进基层演出活动是我市“文化三送”工程的组成部分,活动贯穿全年,演出轨迹遍布全市各区镇、街道。2025年计划演出120场,截至目前,已完成送戏演出67场,其中夏季纳凉晚会33场。今天,让我们认识3位(组)参与演出的演员。

28年坚持把好戏送到田头

8月20日,出伏第二天,高温橙色预警,气温直逼35℃。傍晚时分,暑气未消,近海镇新阳村公共服务中心的场地上,一辆 “文化大篷车”缓缓展开车厢侧板,摇身变成舞台。

在村会议室内,演员们正紧张地化妆、换装。不少人一个妆面尚未完成,刚擦干的汗水又流了下来,只得轻轻用纸巾吸干汗水,继续涂上厚重的妆粉。

“夏季演出,我们都是一边化妆一边流汗、一边流汗一边补妆,往往要涂好几层才能把妆化好。一旦妆面完成,流汗也不能擦,只能轻轻吸干,防止妆容花掉。”市文化馆指导老师尹一玲对此早已习以为常。

夜幕降临,车顶升起灯架的同时,歌声随之响起。“田园乡间唱新歌,乡村振兴有前途……”尹一玲表演的方言小品引起了不少村民的共鸣。“这是我们原创的小品,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诙谐夸张的表演,巧妙地将高标准农田政策融入其中。”尹一玲说,节目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大家才会看得新鲜,看得开心。

尹一玲平时负责给“百姓自助舞台”、社会团体等演出作指导,她送戏的足迹遍布乡村、社区、企业及学校等地。今年是她送戏下乡的第28个年头,群众需求所在,便是尹一玲的身影所至。

由于人手紧张,每位演员都需身兼数职。当晚的舞台上,尹一玲还表演了越剧清唱《三笑》唐伯虎片段。偌大的舞台车经过白日高温曝晒,温度超过40度,一场戏下来汗流浃背,尹一玲却毫无怨言。“年纪大了,体力也跟不上了,以前送戏下乡,我可是一个节目隔一个,交替上台表演。”

每年6月到8月是送戏下乡最密集的时段,也是尹一玲最忙的时候。“热一点,辛苦一点,都没有关系,每次看到台下乡亲们发自内心的笑容和掌声,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尹一玲说,只要老百姓喜欢,她就会一直把好戏送到田间地头,用28年不变的初心,温暖这片她深爱的乡土。

场场爆满是最大的动力

演出保障、演员带队、表演节目……这个夏天,市江海戏曲团演员陆凯明有点忙。33场夏季纳凉晚会,他一场没落。

陆凯明2022年加入江海戏曲团。在历年的送戏演出中,他聚焦社会热点,参与创作演出了小品《家有老虎》《田园新歌》、音乐快板《法律明白人》、说唱《抵制邪教不留情》等节目,这些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住的好作品,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

今年,陆凯明参演的节目是小品《田园新歌》,他在其中扮演一个70多岁的老人。这个角色的性格特点是固执,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执念。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刚30岁的他仔细揣摩家里老人的神态、语言、动作,在排练过程中,更是对一些细节几番修改,常常为了一句台词,几番推敲。

为了扮老,陆凯明还要戴着头套,化着厚厚的妆容。这在闷热的夏天,对他是极大的考验。“从舞台上下来,从头湿到脚是常态,特别是8月初,有几个晚上气温特别高,没有一丝风,都感觉要中暑了。”陆凯明说,“但台下观众的掌声让我觉得值了。”

小品演出过程中,常有观众接茬演员的台词。这时,就要考验台上演员的临场反应能力,既不能让观众的互动掉地,又不能打乱自己的演出节奏。“比如小品中有女儿喊爸爸的台词,常有观众会回‘唉’,这时,你就要以玩笑的口吻来应对。”陆凯明说,“接住了这样的互动,现场观众就会以更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回应。”

送戏下乡,观众是否买账?刚开始时,作为演出保障的陆凯明心里也嘀咕,在人手一台手机的当下,大家是否还喜欢看“人做戏”。几场演出下来,陆凯明放了心,几乎场场爆满。“我们的每一场演出,节目都精心安排,前期还会征求村里老百姓的意见,增加当地文艺骨干的演出节目,让他们都有参与感。”陆凯明说,8月19日晚在吕四港镇石堤村演出时,村民来了一拨又一拨,演出结束后,还有村民询问什么时候再来。

第一次参与力求做到最好

已经60多岁的黄建军和施亚新受市文化馆之邀,今年第一次参加送戏下乡活动,算是这个演出班底里的“新人”。

他俩都是启东保利新世纪合唱队的骨干,在今年6月的一次演出活动中,他们的男女对唱节目《双脚踏上幸福路》,让正在筹划编排送戏下乡活动的市文化馆相关工作人员眼前一亮,毫不犹豫地把这个充满乡土气息的节目排进了节目单。

“能参加‘送戏下乡’活动,我们很自豪,能娱人悦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黄建军开心地告诉记者,接受演出邀请后,为了提升演出效果,他自筹资金购买了新的演出服,对曲目也进行了重新的编排。自7月9日以来,他俩已经参与演出20多场。

每到有演出的晚上,他俩都是直接在家里换好演出服,施亚新甚至会提前化好妆,然后跟着“大部队”一起出发。到了演出现场,他俩就会趁着别人还在搭台、化妆的间隙,抓紧时间去练声、排练。“我们并不是专业的歌唱演员,再加上我们上了年纪,气息稍显不稳,为了确保演出效果,我们要求自己在演出前去拉一下嗓子。”黄建军介绍说,他们会找一个相对僻静一点的地方对练一下,记得在合作镇臣义村的那场演出,演出地在村服务中心的场地上,当时场上已经挤满了人,他们就在埭路的垃圾桶边上觅得一地练声,结果遭受蚊子的“隔裤侵袭”,平均一条腿上有十几个包。

“观众朋友们,晚上好!夏天就要远去,秋天即将来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这首《双脚踏上幸福路》……”音乐响起,每当黄建军和施亚新在台上唱起这首老歌,台下总有人会附和,一曲终章,余韵不绝,引来掌声阵阵。掌声里,黑色燕尾服里的黄建军尽管大汗淋漓,但他万分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