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欣美 宋佳琳 高思远
近年来,我市致力于打通全民健身的“最后一公里”,从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引领作用,到加大运动场地设施的供给,再到推动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每一项举措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让全民健身的热潮在家门口持续升温,为百姓送上实实在在的健康福利。
名师指导,学练有真章
“呼吸要均匀,步伐要稳健。”清晨,实验小学的操场上,一位身着蓝色练功服的老人正带领300余名学员练习太极拳。他就是市太极拳协会会长毛纪治,义务教学已有十年之久。从最初只有40人的小班,到如今每期300多人的规模,毛纪治始终坚持“教良心课、练真功夫”的理念。
毛纪治与太极的缘分始于少年时代,16岁时,他被杨氏太极拳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退休后,他发现城区居民虽有学习太极的热情,却缺乏专业指导。看到公园里许多人动作不规范,毛纪治决定义务教学,让更多人科学地习练太极,享受运动带来的健康和快乐。
为了更好地推广太极拳,毛纪治考取了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证。他组织协会开展网格式管理,通过“四结合、五进入”的方式,让太极走进机关、学校、企业、乡村和军营。多年来,他不仅定期办班培训,还100多次深入基层教学辅导。如今,全市太极拳协会会员超过2000人,学习太极的人数过万,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力量。毛纪治希望太极能成为启东人健康生活的一部分,吸引更多人加入全民健身的行列。
场地升级,健身添便利
清晨,趁着习习凉风,明珠新村居民陈玮和球友们来到附近的门球场,酣畅淋漓地打了一场球赛。这片位于紫薇公园内的门球场由政府出资建设,去年6月改造后免费开放,让陈玮和其他门球爱好者们实现了“打球自由”。改造前,大家要打门球得跑到较远的地方,十分不便。现在,出门就能找到规范、标准的健身场地,门球也成为了群众健身的热门项目。目前,市区已有8片门球场,全部免费对外开放。
我市将解决全民健身“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放在运动场地的供应上。近年来,新增健身场所30多处,改造农村社区健身路径120套,共计1200件,构建起“家门口十五分钟健身圈”,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5.17平方米。
走进蝶湖公园的体育功能区,热闹非凡。篮球场、羽毛球场和健身步道上都有市民锻炼的身影。居民杨敏经常和朋友来这里打球,她觉得这个多功能体育场不仅提供了便利的健身场地,还提升了大家的健身意识。市教育体育局体育科科长钱忠华表示,我市将继续加大场地建设投入,推动全市75所中小学体育场地“能开尽开”,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赛事引领,运动燃激情
“轮转、补位,脚步加快!”在YAYYUM訝詸篮球俱乐部的训练场上,球员们正在进行快攻演练,挥洒汗水。俱乐部负责人唐俊威介绍,他们有20多名成员,都是篮球爱好者,平时一起打球,还会参加联赛。
这一活跃景象离不开启东篮球协会多年来的努力。自2016年成立以来,协会联动20余家俱乐部,发展会员近600人,年均增长率稳定在10%~15%。协会每年定期举办春、夏、秋季篮球联赛,年均比赛场次约200场,单次参与运动员300~500人。正在进行的2025“海工杯”夏季联赛吸引了20余支队伍、400余名选手参赛。协会还积极组队参加省百强县比赛和南通市运会篮球比赛,在2024年取得省百强县比赛第四名的好成绩。
除了赛事,协会还全年免费开展篮球进校园活动,定期培训篮球教练员和裁判员。高二学生施涵哲从小学就开始打篮球,他表示打球是他最期待的放松方式。家长刘女士也说,孩子接触篮球后,身体素质变好,看手机的时间也减少了。
在夯实赛事基础的同时,协会还通过微信、抖音等平台直播赛事,扩大影响力,并与本地企业联办赛事,推动“篮球 + 旅游”模式,吸引周边城市球队交流。如今,在协会的公众号上就能轻松获取比赛信息,篮球运动让这座城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