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黄欣美
“3年内实现产业化生产,年销售量达1亿元,有望成为新型高端干散货卸船清舱智能作业系统及装备细分市场的单项冠军和行业小巨人。”8月4日,江苏道驰港口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勇分享企业快速成长的秘诀。他感慨道,即便再选一次,启东高新区仍是自己梦想起飞的不二之选,“作为初创科技企业,在最需要成长养分的关键期,是园区主动递来了‘橄榄枝’。”
胡勇是武汉理工大学副教授,深耕港口机械领域多年。其团队自主研发的新型清舱机器人,具备舱内环境要素动态感知与清舱作业任务智能规划技术,可实现多机/机岸清舱协同作业智能管控,破解了干散货卸船清舱的一系列难点痛点。然而,就在企业准备投产时,却迟迟找不到合适的生产场地。一次偶然的机会,团队到启东高新区考察,本是“看一眼就走”的心态,结果被园区的科创人才计划深深吸引,原本只租场地量产的想法就此改变,研发团队索性“举家”迁至启东高新区。如今,在园区海燕路上,5000平方米的空间涵盖了生产与研发场地,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充足保障。
对于像道驰港口这样能填补产业链空缺的企业,启东高新区始终下大力气紧抓人才这一核心资源,紧扣产业科技集成创新服务主线,以高质量科技服务支撑园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精准搭建平台、出台政策,为产业链强链稳链持续输送“创新动力”。目前,园区拥有各类高层次人才200余名,其中40余人获江苏省“双创人才”计划认定。
围绕产业链、立足人才链、打造技术链——在启东高新区,精准引才的路径清晰明确。以二工大启东研究院为战略中枢,精准对接园区主导产业集群,热功能材料研究所与启东邦季新材料共建“真空绝热板技术研发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与点夺机电成立“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治理研发中心”……校地联合创新需求发现机制,打造技术攻关精准服务体系,建立“沉浸式诊断”制度,组建由12名教授领衔的跨学科团队,驻点园区重点企业开展技术“体检”,年均收录有效需求200余项,累计召开产学研对接会32场,促成合作项目150余项。
今年以来,园区深入走访调研,系统梳理并发布《紧缺专业人才需求目录》,据此精准制定人才招引政策。引才举措上,积极搭建平台,成功举办春季招聘会,吸引105家企业参会,提供岗位597个,4000余名求职者到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260余人;夏季招聘会也将于7月中旬启幕。
在一系列人才政策的助力下,高新区的人才有了更广阔的发展舞台。“随着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的表现愈发突出,原有4000平方米的租赁厂房早已难以满足需求。”启东高新区歌玛磨具总经理李智感慨道。从项目规划到人才引进,从科技申报到金融对接,企业全程享受着高新区“全周期、全要素”的精准服务。去年,他个人成功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计划;“今年,园区又专门出让16.6亩土地供企业建设,政府始终在为人才打造人尽其才的‘升值空间’。”
优秀人才纷至沓来,启东高新区的人才“蓄水池”日益充盈。上半年,园区申报南通市江海英才计划项目6个,胡勇、杨敬辉、江鑫三位博士成功入选,其中胡勇博士获300万元项目资助,创启东个人创业项目类资助金额新高。此外,新引进符合省“双创计划”申报条件的人才项目3个,三季度在手在谈拟注册的创业类项目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