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陈的“种粮经”
时间:2025-07-21 A+   A- 举报

本报记者 戴丽丽 范存娟 陈艺文

七月的田野,丰收的喜悦尚未散去,黄豆、水稻秧苗已然拔节生长,到处生机勃勃。7月15日上午,禾润家庭农场主陈征宇戴上草帽巡视稻田水量。

陈征宇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在寅阳镇寅北村、东清河村、东海镇共乐村承包了2000亩土地。这几年稻、麦、豆轮作收成一直不错。前不久,经南通及启东市农业专家现场精准测产,老陈的小麦以亩产1385.1斤再夺启东小麦亩产冠军。

“寅阳镇农田地势低,本来是一个缺点。但是今年气候干燥,小麦反而长势好、病害少,产量也冲高。” 在陈征宇眼里,种粮没有任何秘诀,但要种好粮还真没那么简单。关键就是:根据农作物自然生长规律,抓好育苗、播种、施肥等每一个时间节点。

为了精准把握节点,陈征宇每天都通过抖音、微信群学习农业知识,掌握最新的植保信息、虫情预报、天气预报。5月初老陈就为下季种稻、种豆做好了准备。5月10日开始育稻苗,6月小麦收割完插秧,7月3日种黄豆……一天都没有耽搁。

“小麦、水稻增产三要素:每亩穗数要足够,单穗粒数要多,穗粒要饱满。” 陈征宇十分重视施肥的时间把控,以水稻分蘖肥为例,插好秧后每周施一次肥,连施三次,后面就要控制稻田水分,晒田控蘖。

“西风夜静,南风怕天亮”,老陈有一套种田口诀。有时天气预报说要刮风,影响第二天的无人机施肥作业,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在凌晨2点没有风的时候进行施肥作业,从未误过农时。

在农场烘干中心,3名工人正在拆除旧设备,9月份将新换上4台烘干机,届时农场日烘干量将由150吨提高到200吨,2000亩粮食烘干速度由原来的7天缩短至3天。“有了烘干设备,粮食生产就不受天气影响,品质也有保障。” 陈征宇告诉记者,现在都是规模化种植,农田管理更省事。农场已实现全程机械化,共有6台拖拉机、20套配套农机、2台无人机和1台高地隙植保机。他最大的爱好就是逛农机展,逢会必参加,每回看到心仪的农机,总是忍不住买买买。今年就新添置了60万元农机设备。

在十多年的种粮路上,陈征宇经历过稻谷盈仓的丰收喜悦,也经受过气候恶劣年份的打击。“农业是看天吃饭的行业,这些年,也想过种别的,但风险大没保障,再说这经验丢了可惜,还是种粮最踏实。”陈征宇站在稻田边,望着眼前的绿意,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未来,他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续写自己的丰收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