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嘉璟
盛夏时节,吕四渔港经济区机声轰鸣,总投资超5亿元的渔港冷库项目正争分夺秒推进建设。这座冷库建成后,不仅能让当地渔获物仓储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更将为水产品加工产业链延伸筑牢根基。作为2025年省级重点监测服务项目,它的加速推进,正是我市农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注脚。今年以来,我市以科技为支撑,以项目为抓手,在稳产保供、产业升级、科技赋能、民生保障等领域持续攻坚,推动农渔产业踏上新征程。
自去年8月获省农业农村厅立项批复,吕四渔港经济区建设蹄疾步稳。项目以吕四渔港为核心,聚焦智慧渔港、平安渔港、绿色渔港、产业渔港四大板块,涵盖智慧监管平台、码头改造、污水处理设施等11个子项目。其中,渔港冷库的建设尤为关键,将有效解决当地渔民长期面临的仓储难题,可带动周边渔民增收。与此同时,海洋生物产品及药用辅料生产基地、益海嘉里粮油深加工二期等省级重点项目同步推进,这些项目落地将进一步提升我市农渔产业集聚效应。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工农业项目15个,签订农业项目7个,发展动能持续汇聚。
稳产保供的“成绩单”同样亮眼。面对前期干旱挑战,我市迅速行动,组织抗旱救灾、推广单产提升技术,全市21.5万亩小麦喜获丰收,最高单产达692公斤,位列南通市第二,总产量超7.44万吨;海水养殖量达4.67万吨,“脊尾白虾+拟穴青蟹”生态混养模式推广面积同比扩大30%;前五个月,海洋捕捞量达13.13万吨……从田间到海上,源源不断的产出为市场供应筑牢“压舱石”。
机械化与数字化正成为产业转型的“双轮驱动”。5月全省花生全程机械化现场会上,启东引进的6行复式花生精量播种机和自走式花生联合收获机备受关注。如今,全市新增无人植保机、智能烘干机等农机具近200台,油菜全程机械化示范方扩展至8个。海洋渔业也掀起“智慧浪潮”,渔船北斗船位监控覆盖率100%。伏休期间,执法人员通过实时监控掌握港口动态,确保休渔秩序。中弘志远、山东寿光农控等龙头企业计划投资智慧农业园区和冷链物流项目,为产业注入“智”能力量。
产业链整合实现突破性进展。市农业农村局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上半年申报省级龙头企业1家、南通市级3家。吕四渔港经济区以全产业链思维规划,从渔船监管到精深加工,着力构建完整产业生态,目前正与多家企业深入洽谈,为申报国家级渔港蓄力。
站在新起点,市农渔产业专班已绘就更远蓝图:申报国家级渔港、打造3个地理标志品牌、建设种业创新中心……“让科技扎根泥土、让产业链延伸增值,这是我们服务乡村振兴的初心。”专班成员的话语中,新一轮耕海牧田的序曲正悄然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