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都有致富妙招
时间:2025-05-20 A+   A- 举报

本报记者 宋佳琳

近年来,我市聚焦“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以学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0788.96万元,其中:5个镇级强村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0.78万元;全市农业电子商务年销售额7.9亿元,同比增长3%。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淘金”

“过去各村单打独斗,资源分散,现在通过强村公司集中力量办大事,效益比以前增长了许多。”高新区(近海镇)副镇长杨玲燕介绍。

今年3月,随着高新区智创园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正式并网发电,由该镇20个村集体抱团成立的强村公司交出了一份乡村振兴的“绿色答卷”,不仅实现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更通过“村村联建、利益共享”的创新模式,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可持续动力。

数据显示,项目投运后仅今年3、4两月便实现收益,项目25年的运行周期,将为20个村集体带来长期稳定的“阳光收益”。

2023年9月,高新区(近海镇)决定成立镇级强村公司,通过开发光伏发电、绿化养护等产业,破解单个村集体经济薄弱、产业单一的难题,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同时,高新区(近海镇)还积极探索“村集体+企业”的合作路径,目前正与相关企业洽谈组建强村惠民生活馆,打造惠民生活馆展厅、仓储和网销直播基地等,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资源整合+产业升级”的可复制经验。

“舌尖经济”烹出致富味

每当华灯初上时,位于华山路的海鲜美食街就变得热闹非凡,道路两侧的餐饮店铺内飘出的鲜香交织成独特的市井烟火气。

在这条街上,海鲜大排档一字排开,这里成了游客们寻觅美食的乐园。华山路海鲜美食街以海鲜餐饮类、烧烤餐饮类、家常菜餐饮类为主,打造以夜排档为主要特色的餐饮服务品牌。“我们是从上海过来的,节假日经常过来这边吃海鲜,不仅新鲜,味道还好。”游客郑女士评价道。

这条由汇龙村集体投资兴建、全长300米的美食街区,通过五年匠心运营,不仅成为启东夜经济的“金字招牌”,更每年为村集体贡献250万元左右的租金收益,带动周边50余名村民就业。“工作离家近,还能照顾家里老人,比出去打工强多了。” 对于在华山路大排档上班的汇龙村村民王大姐来说,幸福是具象的,既能照顾家里,又能赚钱。

“网络经济+”助农新模式

手机变身“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在吕四港镇范龙村的黄桃基地,村党总支书记施丹萍正对着镜头热情推介:“咱们的范龙黄桃皮薄肉厚,下单现摘现发。”

在吕四港镇范龙村,黄桃种植面积已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34%,为破解销售难题,村党总支创新搭建电商直播平台、创办“范龙黄桃节”,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网络助农,干部示范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共同致富”新模式。“第一次直播手都在抖,现在咱也成了专业带货主播了。”施丹萍笑着说。通过“线上销售+果园直采”的模式,每年可有效利用村剩余劳动力一万多人次,人均增收六千元,为村集体和农民开辟出一条“云端致富”新路径。

近年来,合作镇曹家镇村也不断尝试探索,拓宽农产品销售新渠道。2023年,成立南通合禾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紧扣“党支部+农文旅+电商”产业发展模式,帮助老百姓销售农产品,2024年销售额超40万元,村集体盈利10%。今年,“合禾文化旅游”启动“新农活”网络计划,提升合作镇农产品在网络新赛道上的精准定位,实现农产品销售跃升。“我们要让优质农产品走出去,带动老百姓增收。”合作镇副镇长董贤能说。

无论是抱团开发特色产业、“舌尖经济”带动发展,还是推广“网络经济+”助农新模式,这些生动实践印证了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站在新起点,承载着万千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启东的每个村庄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振兴密码。